【策论】 打造杭州特色的信用建设之路

    1月4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振峰在第四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主论坛演讲表示,杭州正努力打造“最讲信用的城市”,将进一步弘扬诚信精神,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

    早在2002年,杭州就启动了“信用杭州”建设,成为全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和首批守信激励创新试点城市,并于2017年举办了首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具体政策措施包括:

    一是强化政府信用机制,优化营商环境。杭州建立了覆盖所有政府部门的政务诚信监测常态化机制,实现了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人员的诚信档案全覆盖,构建了新入职公务员的信用承诺机制。此外,针对行政机关因政策变化、规划调整而不能履行合同约定的相关情形,杭州出台了涉企补偿救济实施办法,落实政府承诺、维护企业权益。

    二是链接企业信用评价,精准靶向监管。通过数字化改革,杭州将信用应用与监管执法有机结合,搭建“数字驾驶舱”,以信用评价结果定位高风险市场主体类型,实现“守信无事不扰,失信重点监督”的精准靶向监管模式。例如在政府采购领域推行合同履约信用评价,针对评价优秀的企业,免收履约保证金。

    三是依托自然人信用体系,提升民生服务。杭州在推动自然人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坚持以《杭州市社会信用条例》为依据,聚焦“惠民生”应用,通过“钱江分”,在医疗卫生、交通出行、住房租赁、旅游生活等领域推出47个应用场景和160余项守信激励措施。

    总的来看,杭州始终秉持“信用让生活更简单、更美好”的理念,把社会信用体系融入到城市治理、营商环境和共同富裕的建设中,走出了一条具有杭州特色的信用建设之路。但在未来进一步“信用筑基引领发展”的发展道路上,也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首先,信用赋能模式从物理空间的制度建构到网络空间的流程映射有待完善。当前的技术赋能已经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嵌入政务服务架构并以此开辟政务服务下沉的虚拟通道,从而压缩时空,便利市民生活,但目前的政府部门内部权力整合仍然受制于碎片化权力结构和部门利益格局,导致信用路径并未带来理想中几何倍数的协调效果。

    其次,信用赋能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可能面临技术基础不足和流程设计漏洞。信用数据融合共享存在难度。信用赋能的有效性取决于各部门日常积累的内部数据及相应的信用评价,但是区域内外信用数据融合交互并有效协同互促的常态化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各部门数据共享协调难度较大。由于部门间缺乏统一协调联动,不同信用数据标准存在差异,难以在技术层面直接整合使用。

    最后,信用赋能模式在评价行业信用水平的科学和合理性仍然有待提升。一方面,当前行业信用监管评价体系中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部分部门行业监管支撑系统建设滞后,影响信用的实时有效评价。另一方面,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建信用体系的机制不健全,表现为社会信用体系主要由政府推动,市场和社会参与信用风险防控的制度匹配仍不够完善,定位不清、热情不高和参与不足现象较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