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策】“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的高校方案与对策建议

    浙江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有礼”一直是浙江人骨子里深刻的文化基因。我省正推进“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大力倡导践行以“敬有礼、学有礼、信有礼、亲有礼、行有礼、帮有礼、仪有礼、网有礼、餐有礼、乐有礼”为主要内容的“浙风十礼”,弘扬“爱国爱乡、科学理性、书香礼仪、唯实惟先、开放大气、重诺守信”时代新风,让每一位浙江人都成为文明浙江的代言人和受益者。

    但在高校中面临着许多困境,来自不同地区的高校生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礼仪文化也有所不同,难免会造成矛盾和冲突。多元的社会体系对高校生的价值观、世界观有着深远的影响,竞争激烈的现实世界让他们的道德观念有所淡化甚至漠视,而社会部门对此的干涉和帮助也十分有限。

    对此,徐爱华等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精准“浙江高校有礼”顶层设计,形成稳定有序的治理结构

    一是优化主体关系。建议由省教育厅牵头,确定统一高效的高校有礼实施方案。首先,定位各类教育主体在有礼治理系统中的角色与地位;其次,各级各类主体之间要打破信息沟通壁垒,共同分享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接各种文化服务系统,既能方便方案执行,又能减少教育治理成本。

    二是发挥主体优势。明确高校主体、科研机构主体等合作流程与分工职责。从高校日常工作出发,将2022年度“浙江有礼”的10项重点工作项目清单归类为有礼研究、有礼实践、有礼传播、有礼数智四大类。发挥浙江大学礼学研究中心的古代礼仪研究优势、浙江传媒学院的现代礼仪实践与传播优势,发挥各校的思政教学日常化优势,达到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礼学并进。

    三是健全制度体系。更多时候,礼仪与道德只是一种自律工具,是个人对自我的约束,如果用来他律,往往会超出其范围,因此需要以规章制度来保障礼仪实施。浙江高校有礼应以综合思政教学、配套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为动力, 树立以生为本的协同治理理念、完善激励机制和现代技术应用机制、提升师生员工礼仪素质以及加强管理队伍递进培养等一体化制度顶层设计。

    (二)凸显“浙江高校有礼”品牌价值,形成校园特色的评价体系

    一是建立评价体系。评价对象包含各高校组织和在校大学生两项。高校组织的评价内容可选取“浙江有礼”指数评价体系的6个评价类别、38条评价内容,结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中央文明办文明校园评价体系。大学生有礼指数的评价内容包含个人礼仪、公共礼仪、职业礼仪、礼仪文化传播、志愿服务等类别,让评价体系成为层次化、明确化、清晰化的高校礼仪实践行动指南。

    二是有礼品牌传播。完善高校专家顾问团队,拓展高校有礼品牌发展评价指标。各校对标“浙江有礼”实施意见,组织开展“一校一品一策”行动,量身定制、放大特色、整合提升校园礼仪品牌。从浙江高校礼仪品牌着手,推动《浙江有礼品牌发展指数报告》在全国形成一定影响力与传播度。

    三是有礼品牌提升。配套制定诊断体系,从多个维度推动“浙江有礼”品牌提升创建。善用品牌发展指数诊断结果,精准获取各高校礼仪实践状况、礼仪文化挖掘、礼仪文化推广传播等不足及改进,逐步带动教育行业礼仪发展,以良好的校风校貌助推共同富裕先行与省域现代化先行目标实现。

    (三)建构“浙江高校有礼”育人常态,形成以礼化人的实施路径

    一是有礼科学研究。发挥高校跨学科科研优势,发动省内高校、智库、科研所等积极组织开展以“浙江有礼”为品牌的理论、实践、创作研讨会,深入研究我省礼仪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和理论价值,形成省域品牌内涵大讨论。同时,鼓励有礼研究项目“走出去、引进来”,联合省外高校、科研单位来浙调研考察、学术交流、深入研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力求保障有礼品牌权威解读与统一发布。

    二是有礼思政教学。首先,在浙江高校教学热点事件“思政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建设”“一流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虚拟教研室建设等日常教学活动中融入礼仪元素。如欣赏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教会学生知书达理;观摩并模仿电影《孔子》中的跽坐礼,教会学生行得正、坐得端。其次,可由浙江传媒学院牵头创建《浙江有礼》线上一流课程,厘清“浙江有礼”的内涵要义、时代价值、具身实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以此推动人才资源成为共同富裕的文化动力。

    三是有礼社会服务。以“点”为基础,推进大学生礼仪志愿者活动的开展、让他们成为 “浙江有礼”的文明使者,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把“浙江有礼”品牌擦得更亮。以“线”为纽带,依托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五个一工程奖、有礼文艺作品创作等平台,推进全域礼仪文化艺术创建工程,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浙江礼仪文化符号和作品标识。以“面”为突破,推动深层次礼仪文化基因与新时代有机结合,在传播、追求、浸润礼仪文化的同时,实现礼仪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和高品质,以此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四)开发“浙江高校有礼”数智空间,形成一言一行总关礼的风貌

    一是建立联动礼仪数据库。将已有的国家级或省级一流礼仪文化类课程,如《礼仪文化修养》《茶艺》《先秦诸子思想》等;礼仪赛事,如“杭州亚运会国际文明礼仪大赛”“浙江省大学生青春礼仪大赛“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等;重大节庆活动,如“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国际西湖情玫瑰婚”“G20杭州峰会”等资源上线,推进数智化共享,让“仁、孝、敬、信、和”等礼仪精神得到更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是运行“有礼有我”礼仪App。设置“礼仪解读”版块,呈现现代礼仪发展,如从“刻板冰冷到教科书级通告:《致留居在张家界游客朋友的一封信》彰显景区人文关怀“从礼生到播音员主持人:礼仪文化传播的仪式表达”等。设置“礼仪故事”版块,传承优秀传统礼仪,如“从农业生产到文化遗产”:桑基鱼塘农耕礼仪文化, “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快接共享”:从书信到微信的礼貌距离等。设置“优礼教师”“有礼学生”“浙礼市民”等版块,让“浙江有礼”成为师生的在线行动,把“有礼”浸透在灵魂里、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细微处,提升整个社会对于礼仪价值的认知,从而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

    三是沉浸云上礼仪场景。从技术层面,借助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新技术成果,高标准推进大学生礼仪数智化平台建设,高仿真个人礼仪、公共礼仪、职业礼仪、国家礼仪场景,实现礼仪文化传播的可视化、实时化、能动化、实操化,成为浙江有礼数智模式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