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策】产业工人群体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典型探索及经验启示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党最坚实最可靠的执政基础。引导产业工人通过提升劳动技能提高收入,以创富促共富,是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施“扩中提低”战略,高质量发展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但在现实生活中,产业工人往往被认为“苦累无趣又没奔头”,对其服务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为了解产业工人群体对共同富裕的现实期盼,深入分析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姚连营研究员等对全国3273名产业工人开展在线问卷调查,并在总结杭州市钱塘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好推动产业工人群体迈向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

一、产业工人群体的现实困境

    (一)自我提升意愿不强、渠道不畅

    产业工人对增收有较高期盼,而以提技促增收,以创富促共富是产业工人群体走向共富的可持续路径。调查分析显示,产业工人年龄段较为集中,21-40岁人群占比最大,达到71%,且学历水平和技能水平普遍不高,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较大。但由于缺乏相应激励机制,不少产业工人自我提升意愿不强(问及是否需要提升技能或学历,42.3%认为“不需要”或者 “无所谓”),有的虽有提升意愿,但缺乏合理的路径引领,盲目考各类证书,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努力的成果很难得到认可和回报;还有的低学历工人想在职提升学历,不是找不到便捷优质的学习培训机构,就是被不菲的费用挡在门外。这都造成他们工资水平很难提升,而且导致企业遭遇技能人才 “招不到、用不好”“流失率高”难题。
    (二)很难享受市民化公共服务,获得感、幸福感不强
    产业工人大多异地就业,在调查对象中占85.6%。因户籍问题,往往在工作地面临就医、社保、子女入学等方面困境,很难享受到市民化公共服务。受访者对于“推进共同富裕有的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更好的公共服务” 和“更好的保障”排在前列,分别有73.4%和69%的受访者有更高期待。产业工人大多就近居住在城市边缘的工业园区,缺少配套设施,相应的商业氛围及生活便利程度很低,公共服务可得性不够,获得感不强、满意度不高。

    (三)精神文化需求不能很好满足,政治引领存在薄弱环节
    产业工人社会交往面窄,很难融入就业地社会文化生活,主人翁意识淡化,41.3%受访者“时常感到自卑、无奈和失落”。现实中契合其需求的精神文化活动少,不少产业工人“上班盯设备,下班看手机”,生产、生活单调。86%受调查者在休闲时间第一选择是“玩手机,刷视频、上网”,只有29.6%寻求参加 “有组织的社群活动”。沉迷网络快餐式娱乐,影响了他们参与更多有益活动的积极性,质量低下的恶搞、低俗短视频,也对观看者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四)各类“惠工”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
    由于缺乏数据支撑,各部门对技术工人底数不清,无法精准构建群体画像;政府在推出公共政策时缺乏与技术工人的沟通渠道,难以掌握技术工人诉求;部门间信息不连通,出台的针对技术工人的各类服务型和奖励型政策存在碎片化、不精准的问题。技术工人政策获取途径分散,政策知晓度不高,难以落地落实,应有的引导、激励效果弱。


二、杭州市钱塘区的典型探索


杭州市钱塘区作为现代制造业集聚的战略大平台,有产业工人30.8万人,占全区人口的28%。2006年7月1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当地调研时,专门嘱托 “一定要善待民工、关爱民工”。钱塘区牢记嘱托,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主线,坚持深改、数改、共富重大改革“三改”联动,创新推出“钱塘技工”数字化应用,重点建设“成长成才、关心关爱、身心融入”三大场景,实现了工人成长、产业提质、群体共同富裕的多目标统一。

    (一)内生驱动,打通全过程成长链路
    一是激活内生动力,以有效激励驱动工人成长。首创三维技工成长积分模型,提出了基于专业能力、社会贡献、核心价值观践行三个维度10个方面的钱塘技工积分体系,大数据及时跟踪、动态评价综合成长行为,匹配多主体供给的六大领域政策体系,使工人在上述方面的每一次提升,都能获得及时认可,都有激励反馈(增加可享政策)。
    二是聚焦成长需求,以全方位保障支撑工人成长。发挥“钱塘技工”数字化应用多跨协同效应,有效整合高校、社会、企业三方资源,搭建“1+N”职业培训体系和六个类别职业发展通道,提供全方位的培训和教育资源,产业工人可以线上申请,实现家门口上大学、厂门口参加职业培训。有效打通技术等级“报名-学习-评定-认证”全链条,建立员工成长示范企业指标体系,将技工积分和员工成长纳入企业评价,创建企业与员工联动发展模式,实现人企共成长。
    三是营造重才氛围,以良好环境激励工人成长。围绕重点产业、重要技术、重点工程,举办“百千万”产业工人技能竞赛,深入企业车间班组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比武,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氛围。同时组织“金牌工人”“钱塘工匠”等选拔表彰活动,增强技术工人获得感和自豪感,打造重技能、重技工的产业示范高地。
    (二)外延拉动,拓展全方位公共服务
    一是构建技工精准画像。通过集成覆盖技术工人技能、家庭等信息的基础数据,实现技工个人画像和家庭画像。聚焦分析技工婚姻情况、父母情况、子女年龄等个人信息,准确掌握留人“密码”,设置交友、就医、就学等服务模块,以“婚恋交友”促安家、“养老关注”优医养、“子女关爱”善教育,助推技工在钱塘安居。同时基于产业技能结构分析,赋能政府关于紧缺工种人才引培的精准施策。

    二是拓展公共服务供给。在公共服务和政策领域适当向产业工人倾斜,避免政策仅覆盖高端人才、尖端产业人才,切实增强工人获得感。对符合条件的优秀产业工人,提供免费健康体检、免费疗休养等服务,给予出行、购物消费等方面的优惠支持。将“金牌工匠”等提名奖获得者纳入人才管理序列,按规定享受相应住房补助、购车补贴等人才政策。
    三是无感抓取数据,支撑更便捷享受公共服务。依托大数据手段,无感抓取人群分布、年龄分段、工作年限、公共服务需求等信息,定期对技术工人与企业开展专项调查,及时监测工人积分变化,适时推送可享政策链接,设置“福利专区”功能模块提供各项优惠福利,实现智能分析一键直达。
    (三)内外联动,实现全方位身融心安
    一是完善社会资源共享保障体系。通过设立共富成长基金、创业基金、教育基金、关爱基金,构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四大保险体系,全方位筑牢技术工人保障网。开通免费法律援助和公益心理援助线上服务,实现网上立案、在线诉讼、调节指导、基层治理等功能。二是优化基层治理技工参与机制。通过创设多元议事协商机制,引导企业和技工参与社区治理,将工人的社区表现与在企评奖评优挂钩,建立双向激励机制;同时在涉及产业工人切身利益方面,面向产业工人群体征求意见建议,支持推荐符合条件的产业工人担任代表或委员,营造社会与工人良好协同氛围。三是提升技术工人群体社会黏性。线上线下融合构建十五分钟便捷生活圈,为技术工人开放线上课程、就业对接、文旅共享、场馆预约等服务,打造“爱心中转站”“邻里议事角”“运动加油站”“职工书屋”等特色服务站点,以及开展“家、友、乐、健、益”、“情系职工、温暖钱塘”等系列活动,强化技术工人与社会的联系、加强对技工群体的认可度,助推技术工人暖心融入。
    “钱塘技工”应用场景创立以来,累积约有10.3万名职工主动通过平台获取资源开展技能学习,累积获得企业所需技能证书7万余本,钱塘区技能人才同比增长130%,参与社会服务人次增长50%。抽样调查中,有91.3%的钱塘区技术工人表示“我不再迷茫,知道如何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努力”。90.6%的技术工人认为“我在钱塘区工作与生活的认同感和获得感有很大提升”。87.8%的技术工人表示“愿意扎根钱塘,长期生活”。不少企业反映,“钱塘技工”应用场景推出后,“招不到、育不起、用不好、留不住”等问题基本得到有效解决。产业工人队伍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了钱塘区产业的快速转型。两年来,钱塘区各产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新增上市企业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53家、“专精特新”企业20家。钱塘区的实践探索,为全国推动产业工人群体实现共同富裕积累了可示范可推广的经验。


三、经验启示


    (一)坚持三改联动,形成深改、数改、共富重大改革的聚合效应
    “钱塘技工”应用场景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为主线,重点围绕教育、就业、居住、文化、体育、医疗等6大领域,统筹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职业教育改革、技能人才培养改革等众多全面深化改革任务,把数字化、一体化、现代化贯穿到改革全过程,树立整体智治的理念,借助数字化的技术和手段迭代升级公共服务供给管理、政策成效评价、用户诉求分析、问题短板识别等重要功能,有效整合提升了相关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充分发挥了共同富裕的目标激励作用,让广大产业工人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快捷、专业、优质的服务,实现了深改、数改、共富重大改革三改联动,形成了改革的联动聚合效应。
    (二)推动产业工人和企业关系重塑,形成工人成长企业收益的双赢局面
    产业工人和其所在企业是生命共同体,“钱塘技工”始终把企业参与作为改革的着力点,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关爱、薪酬保障、培训培育、晋升激励、加分项与企业员工积分8个维度构建“员工成长示范企业指标体系”,人社、发改、经信科技、税务、市场监督、工会、团委、教育等十余个部门各自归口评价打分,一体化兑现政策,有效激励企业建立立体的员工晋升发展体系,为产业工人开辟横向跨专业发展和纵向逐级提升的通道,让产业工人有更大更多的选择空间。推动企业开展能级工资集体协商,新增技能等级晋升、技能竞赛获奖激励等议题,鼓励企业通过员工持股、企业“家”文化等暖心方式大力增加企业与员工粘度。
    (三)用好市场机制,发挥市场与社会力量的作用
    借助数字化平台,广泛吸收高校、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商业服务企业、公益性民间组织等机构参与,通过算法模型嵌入市场化机制,合理确定参与各方的收益范围,既形成合力优化了为产业工人服务的局面,又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保障了活动的可持续性。引入社会组织与公益团体,围绕婚恋交往、文化娱乐等开展公益活动,进行分层分类精准匹配,激发更多人参与热情。引入天翼阅读等一批有竞争力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坚持正确思想导向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互动性、多元性以及趣味性,并以产业工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塑造效果。吸引大型商超等市场主体进场,并有效引导竞争,形成规模效应,激发产业工人的消费热情,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
    (四)建立需求感知渠道,精准匹配管理服务政策
    “钱塘技工”集成收入分配、技能提升、权益保障、公共服务、社会认可5个维度24项指标,多维聚焦、多点描摹构建全面覆盖技术工人的基础数据库,摸清技术工人底数、分析技术工人群体、了解技术工人需求,实现技术工人精准静态画像和动态提升导引双重效益。通过动态识别产业工人需求规律、认知规律、情感规律、行为实践规律,打造技术工人便捷获取公共服务“一屏+两端+三维积分+六大政策+N项服务”场景,一键生成“钱塘技工分”,精准匹配政策供给,推送与积分挂钩的公共服务产品。精准了解思想认识和心理状况,精准预测公共服务需求,精准发现特困产业工人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