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大学校园对外开放:是“樱花节”还是“樱花劫”?

各大高校陆续重新对公众开放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各大高校陆续向社会公众再次打开大门。三月以来,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多所著名高校都正式向社会公众全面恢复开放。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各所高校的官方平台预约登记或通过校内人员邀请的方式进入高校。

    同时,随着冬去春来,天气逐渐转暖,恰逢到了春暖花开,打卡赏樱的时节。武汉大学作为知名的赏樱圣地,也在3月12日至3月27日期间向公众开放了15天,供大家游玩参观。

是“樱花节”还是“樱花劫”?

    然而,陆续开放的大学校园带来的不光是关注度,还有随之而来的校园管理压力。3月24日,一男子在武汉大学跨护栏在樱花树下疯狂摇枝干,樱花纷纷掉落,男子边摇边笑惹怒武大学生。有学生上前制止反被怒怼。对此,校方回应,由于学校本身没有执法权,只能安排学生和保安进行劝阻,但由于学校面积大、游客数量众多,依然会有顾不到的时候。

    实际上,类似这样的行为几乎在每年武大的樱花节都有发生。在开放校园后,不光是高校的景观绿化有可能遭受恶意破坏,大学开放还可能导致进一步的科研风险和损失。2018年7月,湖南农业大学一处试验田中种植的科研玉米被偷摘,被损毁的试验田占全部玉米试验田的30%。除了试验田被盗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外,科研成果缺失还对学生的科研实验结果以及论文、考试都造成了影响,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高校该如何合理开放校园?

    这些高校开放后发生的乱象和事故不禁引发我们更进一步的思考。国内大学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传道授业,同时也给社会提供着许多公共商品的作用,校园的功能性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大学应当向社会公众开放,同时高校陆续开放所获得的关注度也从侧面反应了公众对于大学开放的期待。而在此基础之上,如何协调开放与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各高校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学开放是大势所趋,既符合社会的需求也符合大学的定位。但确保有序的校园环境,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安排也是十分必要的。换言之,大学开放不能一开了之,适当限制有序开放是当下兼具可操作性以及效果的策略。目前已经对社会公众开放的高校,许多都需要通过预约系统登记后方可入校,而在预约系统背后,可以针对人数、时段、区域等方面做出合理控制,兼顾了各方需求。除了限流预约的管理方式以外,高校也需要做好日常的校园管理、秩序维持的工作,对于校外人员的不文明行为,也要在权责范围内设置相应的反制措施予以威慑(如:可以基于预约系统建立访客黑名单,对于不文明人士,不予进入校园的资格)。另一方面,访客也需要遵守应有的文明规范,管理好自身行为。需要鼓励大家在见到不文明的行为时,及时上前劝阻,以免造成额外的风险和损失。

    一些风景优美、底蕴深厚的名校往往每年会吸引大批的社会公众前来参观,随着疫情管理措施的放开,势必会有大量校外人士进入校园。期待各高校能逐渐摸索出一套合理、有序、高效的校园开放管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