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人从“鸡毛换糖”走向“全球买卖”,发家致富;东阳人凭“勤耕苦读”迈向“踏实经营”,走南闯北。
义乌和东阳都是浙江金华县级市,地图上看两地接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以食为天,义乌和东阳有相同小吃也有特色美食。义乌红糖麻花满嘴留香,糖烊流传千年甜而不腻。东阳以东阳沃面,饧梅等为代表,同中有异的美食,不同的发展战略。
义乌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义乌经商历史可追溯到宋代,而以晚清尤甚。据《义乌县志》载:“早在清乾隆时,本县就有农民于每年冬春农闲季节,肩担‘糖担’,手摇拨浪鼓,用本县土产红糖熬制成糖饼去外地串村走巷,上门换取鸡鸭鹅毛、废铜烂铁,以取微利。”义乌人擅长经商更重情义,薄利多销,向世界打开经商格局。东阳人在历来发展中选择实干,知识武装头脑,与义乌人在家乡经商不同,大多数东阳商人走出家门创业发家,10多万东阳建筑大军在全国各地“平地起高楼”,还有跟著名企业家郭广昌一样,众多东阳籍企业家与其企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东阳能工巧匠凭一技之长闯天下,东阳人勤创业、肯吃苦、善打拼,这一特质也将东阳学子特有的“梅干菜”精神阐释得淋漓尽致。
要论全球知名度离不开本土产业发展,义乌和东阳产业各有侧重,“世界义乌”以丰富的小商品市场享誉海内外,小商品随处可见还登上国际舞台,比如世界杯旗帜、喇叭、哨子、足球等周边商品,“义乌制造”几乎占整个市场份额的70%。如果说市场是义乌的“命根子”,那工业就是义乌商船的“压舱石”,义乌采用“前店后厂”经营方式不断发展。要想富先修路,义乌早在1934年就建成了火车站,更在2014年将铁路修到了欧洲,“义新欧”中欧班列以更小运输成本完成更大运输量。“亚洲横店”让东阳走向世界,被誉为“中国好莱坞”的横店影视城年旅游收入和影视营收入几百亿,中国木雕城、木雕小镇、花园村等不仅是旅游景区更是产业展示点。东阳民营企业发达,形成了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实体经济以建筑业,红木家具和红木雕刻为主,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建筑业年总产值1000多亿,木雕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在城市或县城对比中,经济发展最受关注,那就先来看下这两个县级市的经济水平,2022年东阳GDP总量761亿,义乌GDP达到1835亿,全国百强县第11名,妥妥的经济发展尖子生和发挥稳定生。人均经济方面,义乌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8万元,比东阳高出2万多元。东阳常住人口比义乌少80多万。单看这数据,义乌不仅人多,给县城发展带来了人气和烟火气,且人均收入高,生活过得比东阳人体面,毕竟全中国豪车密度最高的不是北上广深而是义乌,义乌街头的豪车随处可见。
说到这里就绕不开房产话题,义乌新房均价超2万,是东阳的2倍,地段和品质较好的房价都够得上杭州周边房。有投资意识的商人早在义乌买房,投资摊位获取高回报。随着义乌产业和人口外溢,在义乌创业和工作的年轻人会到东阳置业。不过,东阳人偏向乡村自建房,适应熟悉的邻里环境,虽然青年一代追求生活质量成为县城购房主力,关注学区和医疗资源。但这不足以带动东阳房价大幅上涨,毕竟东阳不比义乌商业气息浓厚,可以白手起家创造无限未来。
说到这里,可以明确义乌经济发展超过东阳,那东阳就真的没优势吗?别忘了东阳是教育之乡,文教之风传承近千年。东阳人历来“崇文重教”,教育发达,自古兴建书院,历史有记载的书院33所,文人墨客辈出,古有朱熹、陆游等人到东阳“石洞书院”讲学传道,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送东阳马生序》脍炙人口,据史料记载,历史上东阳籍进士题名人数远超义乌,居金华地区之首。今有科学家严济慈、著名物理学家潘建伟,最近的还有北大数学大神韦东奕都来自东阳。《人民日报》多次点赞东阳教育,称其是名副其实的“博士乡”“教授市”。如今的东阳是全国首批实现“两基”县市、浙江省首批教育强市,东阳教育基金总额超5亿元。
县城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义乌市委、市政府大胆进行政策探索创新,积极向上争取权限的下放,比如2020年义乌综合保税区设立,为义乌发展提供更多可能。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义乌要重视产业结构问题发展中小微企业。东阳当地用真金白银支持工业、建筑业、影视文旅、木雕家居“四大千亿”,重视东阳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出资千万元重奖全市教师。
所以说,义乌和东阳两个县级市各有千秋,没必要一争高下,也没有谁更胜一筹,毕竟,在浙江省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本文作者为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方颖,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