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策】借鉴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经验 推动我省高校建设

    现今浙江省仅有985、211类高校一所,三所“双一流”类高等学校,经济水平与高等教育发展程度存在明显的失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中提到要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而浙江省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着力“两个先行”,人才培养对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教授等提出了借鉴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经验推动我省高校建设的政策建议:

    对比广东和浙江两省在高等教育事业上的投入经费和高校建设成就,可以发现我省在高等教育事业建设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浙江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不足

    (一)我省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在规模、比例和增长幅度均偏小

    2020年广东省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和增长率分别为3537.82亿元与9.95%,而浙江省仅为1879.7亿元和6.92%;广东省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高达20.3%,而浙江省为18.64%;广东省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增长率为1.61%,浙江省仅为-5.32%。此外,广东省和浙江省的普通高等学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分别为36894.01元和24756.22元,广东省位列全国第五位,而浙江省仅列全国第九位。

    (二)我省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水平不匹配,人才培养体系与办学方式滞后

    除去浙江大学等个别高校以外,我省高校普遍存在规模扩张受限问题,并进一步限制了人才培养、学科升级以及跨学科综合研究。根据2020年教育事业统计公报,广东省2020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为378.39万人,研究生在学人数为15.47万;而我省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仅为125.883万人,研究生在学人数为11万,与广东省有着明显差距。浙江省作为经济大省,人才需求多样,扩张高校规模,提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既是打通教育产业良性循环的关键,也是配套当前产业升级政策的重要一环。

    (三)我省高等院校数量少,学科分布不合理

    浙江省仅有一所“985”高校,“双一流”工程高校仅三所,浙江大学一枝独秀的局面仍未有改变。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数量达到154家,而且仍在不断建设之中。其中深圳市早在2000年便率先开始了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名校合作。而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仅有109家。高校数量和相关专业的分布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模大小和产业体系的构建,也影响地区的教育竞争力排名。2020年至2021年广东省教育竞争力排名全国第五,而我省仅排名第七。

二、几点建议

    (一)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提高省属高校的教育投入

    根据浙江省2020年财政总决算报告和省级财政决算草案的报告,2020年浙江省安排29.45亿元支持国家“双一流”高校、国家“双高”院校、省重点高校和省一流学科建设等。除了继续增加经费上的投入,更要强化配套政策、资源与理念。建议:(1)逐步提高对高等教育投入和占公共预算支出比例,既要体现在学校基础设备、教学资源上的投入,也要提高科研经费以及人才引进待遇,注重提高生均经费;(2)积极实施浙江省高校海外英才集聚计划和高校人才政策,吸引海内外青年优秀人才来浙工作。在推行“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上,从本地高校选拔高层次拔尖人才,创建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加速我省产学研一体化体系的形成;(3)拓宽高等教育投入渠道,鼓励企业、公众人物、华人华侨、校友等对高校进行捐资助学,并建立相应高等学校教育基金会对于筹措资金进行统一管理。

    (二)拓展高等教育规模,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我省在推进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势必日渐提升,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将是打通产业升级良性循环的关键。而引进优秀师资力量能有效缓解高校扩展缺口,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建议:(1)加强高校学科专业布点的宏观调控,使省属重点高校能够对标“双一流”标准,将高校建设纳入当地发展规划,明确高校建设的指标和重点;(2)积极推动高校间的帮扶合作,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的旗舰作用,与其他高校合作办学、协同发展,促进高校资源共享;(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一大批创新创业骨干人才,以适应我省经济环境,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三)提升高等院校数量,合理规划学科分布

    高校数量和专业的合理分布深刻影响着地区教育竞争力排名,更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模大小和产业体系的构建。建议:(1)对于一些教学实力强的专科高校或者独立学院,通过吸纳、重组、再建等方式,考虑将此类学校转设为本科学校。践行高等教育国际化,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经验;(2)依托我省区位与经济发展优势,结合全国各省市高等教育资源,鼓励建设一批高等院校。加强省域政府间合作,推动省内外高校合作,建设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平台;(3)建设一批校企合办高校,促进高校和企业协同育人,建立健全“双对接、双促进”机制,强化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校办学实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