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关于浙江发展体育经济的建议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其中 “促进群众体育消费”成为扩大内需发展重点之一。未来,体育消费将持续走强,体育经济面临重大机遇。浙江作为制造大省和消费强省,在发展体育经济方面具有国内不可多得的条件和机遇。本文围绕发展体育经济的重要价值、浙江体育经济发展的优势与短板等问题展开分析,提出了完善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产业发展机制、创新金融资本与体育产业的对接模式、激发群众体育消费活力及打造特色体育产业新业态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体育经济;体育产业;体育消费 


发展体育经济的重要价值

    体育事业的发展是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构建双循环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发展体育经济在以下五个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第一,扩大有效投资。体育赛事的增加,需要建设大中小型不同标准的体育设施,以及配套的酒店、轨道交通、机场枢纽、旅游设施等,扩大城市的软硬件和基础设施投资。近年来,全省大力推进亚运场馆和亚运村建设,带动基础设施投资不断扩大。“十三五”时期,杭州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1.6%,比整个固定资产投资高4.5个百分点,有效投资助推经济发展,GDP年均增长7.0%;2019-2020年间宁波基础设施年均增长7.95%,比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高1.15个百分点,GDP年均增长5.05%;截至2022年4月,绍兴市推进亚运城市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共51项,总投资289亿元。

    第二,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借助国际大型赛事的契机,发展体育经济能够推动经济结构朝着更加符合现代化大都市的方向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杭州亚运会为例,目前主办城市杭州和宁波、湖州、金华、温州、绍兴五个协办城市共建56个竞赛场馆、1个亚运村、4个亚运分村及新闻中心,促进了高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第三,助力共同富裕。近些年,一些较新的体育业态如“体育+旅游”、“体育+休闲”、“赛事+旅游”等出现,并融入了共同富裕基本单元,形成“体育+未来社区”“体育+乡村振兴”等发展模式,推动了体育产业倍增富民。

    第四,拉动居民消费。2020年全国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为1.8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80%;人均体育消费支出1330.4元,较2014年增长43.7%。人均体育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不仅高于同期居民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增长速度,也高于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长速度,我国体育消费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第五,吸纳社会就业。我国体育产业在促进就业的贡献日渐突出,2015-2019年间全国体育从业人员数年平均增长率为8.59%,远高于同期全国非农就业人员0.85%的年均增速。预计2025年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超过800万人,体育产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将进一步扩大。

浙江发展体育经济的优势与短板

    2023年杭州亚运会举办在即,宁波又是国家体育总局确定的首批奥运冠军之城,浙江在紧抓风口、大力发展体育经济上有很好的基础。

    (一)体育制造业基础良好

    浙江是制造业企业大省,体育制造业在体育产业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特别是民营体育装备企业较为发达。2020年浙江省体育制造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41.5%,体育制造业总产出占体育产业总产出的比重高达57.3%。其中,民营体育制造企业表现突出,例如,余姚的一家民营企业为北京奥运会、伦敦奥运会和里约奥运会部分场馆提供专业的座椅;杭州的一家民营企业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赛艇制造企业,已连续四届成为奥运会唯一指定用艇;湖州的一家民营企业生产的高飞蹦床是伦敦奥运会、南京青奥会和里约奥运会的指定品牌。

    (二)体育经济市场空间广阔

    浙江率先提出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区,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内涵包含共同健康、共同有运动便利。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打造将全面优化提升我省体育发展的环境和基础设施,为体育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浙江又是经济大省,具有发展体育经济的群众经济基础,2021年全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541元,全体居民收入水平位居全国第三,居民进行体育消费的意愿和能力较强。

    (三)户外运动具有先发优势

    第一,产业优势。浙江拥有一批以牧高迪等为代表的在行业业内占据领先地位户外用品制造企业,还涌现出一批户外运动基地、户外野营基地、户外房车基地、国际骑行营、滑翔伞基地、尾波冲浪俱乐部等国内领先的户外运动场所。第二,场景优势。当前,浙江已形成了水陆空全覆盖的户外产品体系,以登山、徒步、骑行、露营、皮划艇、滑翔、滑雪、赛车、高尔夫、马术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户外运动项目蓬勃发展。第三,渠道优势。浙江在互联网和影视业态上具有渠道优势,为户外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大数据带动和IP带动的经验优势,促进产生户外运动消费新的增长点。

    (四)“体育共富”聚力赋能

    目前浙江已在体育助力共同富裕、体育助力乡村振兴上开展了较多实践,具备较丰富的应用场景。例如,预计到2025年全省将建成总里程10000公里的“环浙步道”,助力乡村振兴,建成千村万户的共富“山路”;金华小章村通过一只小小气排球,每年承办80余场全国各级体育赛事和职工联谊活动,吸引游客4万余人,带动民宿、农产品销售,实现收入350万元。

    在有较大发展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省发展体育经济也存在一定的短板。一是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够,社会力量投资体育产业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二是体育产业发展效率不高,创新要素驱动不够,产业链还须进一步培育和完善。三是体育产业发展协同机制不健全,与相关产业融合不深。四是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能力有待提高,体育消费驱动不足与有效需求创造不够并存。

相关对策建议

    总体来看,体育经济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新增长点,2023年杭州亚运会为我省发展体育经济带来重要的战略机遇,我们要高度重视、紧抓机遇、明确路径、大力发展。

    (一)完善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产业发展机制

    一是促进体育赛事流量加速向经济增量转化。引入社会资本投资赛事,深化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支持利用市场机制引入社会资本投资赛事。二是搭建面向企业的体育活动合作平台。支持企业以冠名活动、特许商品开发、专营合作、社会捐赠等方式参与赛事活动及体育场景的打造。三是支持社会组织承接体育教育培训、咨询等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选择承接主体的重要依据。四是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和运营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公园等体育设施。推广优质项目的规划、投资、建设和运营经验。五是建立社会资本退出渠道。鼓励设立由政府出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并探索建立良性的社会资本退出机制,形成“有进有退”的良性循环。

    (二)创新金融资本与体育产业的对接模式

    一是创新担保机制和担保方式,支持担保机构将体育类企业纳入被担保范畴,鼓励“政银企”联合担保,引入商业和政策性担保公司共同担保方式,开展体育企业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质押贷款创新。二是鼓励探索建设统一、有序的公允性体育资产定价中心,推动赛事活动承办权、场馆经营权等通过体育产权平台公开交易。三是支持不同行业的体育企业形成差异化融资结构,鼓励不确定性更高的体育竞技行业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探索直接融资,加强对先进体育制造业集群、体育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创新增设适合中小微体育企业的信贷品种。四是引导有实力的体育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支持我省体育企业海外融资并购,鼓励和引导体育企业上市融资。

    (三)激发群众体育消费活力

    一方面,完善现有的体育场地基础设施,做好亚运场馆的赛后运营工作,依托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培育国家体育消费中心城市,大力发展大众体育消费。如近年来比较火的飞盘运动,利用社交体育属性,借助自媒体平台逐渐形成运动部落和社交群层,带动了群众体育消费。浙江可以借鉴直播电商和影视发展经验,大力培育飞盘、机车、路亚等新型体育消费,推动大众体育消费产生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拓展体育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开发中高端和特色消费,提升整体消费规模和水平。如拓展体育与数字产品、体育与旅游、体育与文化娱乐、体育与教育,创新体育运动消费的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积极布局马术、击剑、射箭、霹雳舞、模拟滑雪、极限运动等时尚运动项目。

    (四)打造特色体育产业新业态

    立足我省目前的产业基础,重点支持打造一批以户外运动、“互联网+体育”、运动休闲乡镇为特色的体育产业新业态。一是打造“运动浙江、户外天堂”。加快推进户外运动“两带三区四网”建设,形成山水陆空户外运动、时尚特色户外运动、多种项目竞相呼应的发展格局;做精户外运动服务业,完善以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为核心,教育与培训、节庆与会展、体育旅游等业态共同发展的户外运动服务体系;加快户外运动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强新材料、先进技术与设备在户外运动用品制造领域的应用。二是大力发展“互联网+体育”新业态,利用科技创新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体育制造”向“体育智造”转型升级,加强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移动穿戴设备等技术的应用,鼓励运用 5G、云计算等技术提高赛事制播质量,鼓励体育场馆积极利用 AR/VR、全息成像技术,鼓励体育展演“上云”;创新体育产品内容供给,支持线上体育社交、体育培训及运动知识付费 APP 应用推广,发展无人值守健身场地、智能化装备卖场、直播零售、在线参赛等新场景,打造一批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运营新模式。三是树立运动振兴乡村典范,立足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建设一批体育特色鲜明、产业融合、产村融合、城乡融合发展的体育特色村庄,鼓励乡村开通体育短视频账号、体育旅游小程序等宣传平台,规划打造全省 “体育+乡村”的知名IP,形成一批具有广泛知名度的乡村体育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