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策】更好发挥科普图书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程度已有很大提高,但全国县域(含县级市)的常住人口之和还有7.5亿左右,加上城区范围内的农村常住人口,仍然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其中包括大量留守儿童。在县城和集镇、农村上学的中小学生仍然占学龄人口的“半壁江山”。还有大量农村小学规模偏小,生均成本偏高和投入绩效偏低成为科学教育的掣肘因素。科学教育决不能忽视这个庞大的群体,必须适应他们面临的实际条件,追求更好的实践效果。

    面对大城市与县城、集镇、农村在科学教育的物质条件方面存在的巨大落差,充分发挥科普图书的作用,是缩小差距的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方法。我院资深研究员蓝蔚青等在调研中感到需要进一步解决以下问题。

    1、在书店看到,一是科普图书种类和数量偏少,与人文政教类图书相差悬殊,一些科普和人文结合的图书如科学童话往往偏重于人文内涵,科技信息含量很低。二是陈列位置明显不如教辅图书醒目。三是印刷装帧过于贵族化,重艺术形式轻科学内涵,导致书价过高,薄薄的小画册就要十几二十元,知识比较系统的至少三十几元,综合百科性的更是达到一二百元甚至三五百元一本,使家长和学校望而生畏,偶有拆封的这类书往往被翻烂了,说明小读者们很喜欢。四是儿童读物中外国文化背景的译著多,中华文化背景的原创少。五是部分知识比较系统的科普图书又过于枯燥而受到冷落。六是绝大多数图书都带有塑封,无法根据内容和质量选购,买书就像开“盲盒”。

    2、在小规模学校和街道乡镇社区图书室常见的,一是人文社科类图书往往大大超过科技类图书,自然科学的科普书籍更是凤毛麟角,或许与人们往往以为前者读者面广,而后者专业性强、利用率低有关。二是图书品种与读者主体存在错位,不少图书成为摆设,这与片面追求藏书和捐书的数量以应对考核有关。三是上架分类不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特点,甚至完全不分类,管理人员也缺乏培训,以致小读者难以找到想要的图书。

    3、从县城特别是集镇、农村中小学看,由于区位条件和规模所限,建立青少年科技活动场所、组织学生科技社团、配备并留住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难度都比较大;不少学生家长在外地打工,难以承担辅导职能。因此科学教育更有赖于学生自己阅读科普图书。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克服偏见。一是对农村和县城孩子潜质的偏见。我们熟悉和接触较多的五六十岁到八九十岁的高水平专家学者中,有很多来自农村和县城,甚至偏远山区。他们的经历充分证明,具备科学家、发明家潜质,愿意献身科技事业、成为大国工匠的青少年不仅仅存在于大城市。提高科学素质应该着眼于城乡全体学生,并且从实际出发尽可能弥补县城及农村学校的科学教育短板。二是在媒体多样化、现代化背景下忽视图书的偏见。要看到优秀的科普图书仍然有强烈的启蒙作用,有助于激发中小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养学生科学兴趣,进而吸引和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自觉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和自学能力,孕育当科学家、发明家、大国工匠的梦想。而且读书比其他任何学习方式受外界条件的制约更小,自主性更强,更容易做到公平普惠。

    其次要有力引导。一是建议由教育部、科技部和中国科协牵头,组织各学科的专家和科普工作者对现有的科普读物进行全面调查,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需要,进一步充实适应各年龄段孩子的科普读物出版发行计划,并且对各类出版社出版科普读物的质量、品种、印数、重点、原创性、定价水平提出要求,进行考核,根据对科学教育作出的贡献和社会评价给予税收优惠。二是鼓励制作生动活泼的科普短视频、电子书,经专家审定后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发布,以菜单自选方式供学校和学生自主选择,逐步形成体系;支持各级各类科学教育机构和科技社团通过新媒体平台,推荐优秀科普读物和视频节目,指导读书和容易普及的科学实验;由各级科协组织评优评奖以资鼓励。

    再次是提供支持。一是建议用中国教育发展基金和各种慈善基金设置科普图书专项资金,重点资助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及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特别是薄弱学校购置科普推荐书目中的图书。二是动员各地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结对、捐资、挂牌、冠名等形式,帮助县城和乡镇学校建科技图书室,派遣知识面宽、有指导能力的的科技人员到附近学校担任科学副校长和科技辅导员,指导学生读书并把读书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作为企业培养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的长远措施。三是鼓励书店拆封样书供读者阅读,由此增加的图书损耗作为服务于科学教育的贡献予以适当的税收减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