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探索“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老年人心理问题是新时代老龄工作的焦点。当前我省随迁老人超过300万,对于解决“婴幼儿无人照料”、促进生育率发挥着积极作用。但随迁老人“付出大、地位低”的困境长期得不到重视。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姜卫韬教授等认为,随迁老人“心理高压锅”现象需值得警惕,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一、影响随迁老人心理健康的几个问题
(一)人际关系重建困难、社会交往范围收缩,对迁入城市感觉陌生,排斥抵触。中国人交往素来讲究熟人社会,邻里或社区在随迁老人的心理健康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邻居间相互串门聊天、嘘寒问暖是随迁老人情感慰藉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85%随迁老人来到浙江后,社会关系网重建困难,社区里的异质性、高流动性、快生活节奏,大量出现邻居不打招呼、不相往来等情况。随迁老人在城市生活中普遍面临着子女家中“局外人”和城市社区“陌生人”的双重尴尬。从调研的一些社区看,85%的随迁老人反映本地人的关系较为疏远,67%的随迁老人与老乡存在一周一次的交往。社交圈的收缩使随迁老人对浙江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认为是“城市边缘人”和“城市过客”,产生自我隔离和社区隔离。
(二)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造成身心负面影响,诱发心理疾病。随迁老人的精神空虚源于自身衰老和生存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心态失衡。满足随迁老人的精神需求,要从人格尊重、自我成就和情感慰藉等方面开展精神抚慰,使其在融入城市过程中,从家庭和社区获得各类情感支持。随迁老人来浙江后多数寄居在子女家,因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孝道观念的淡薄,引发代际冲突和家庭权威的丧失,在心理上造成随迁老人的“空巢”。调研中发现,45.7%的随迁老人和子代的关系现状属于“一般及以下”,47.9%的老人觉得“精神空虚”。当前家庭对随迁老人情感支持的作用极为有限,配偶、儿子、女儿、儿媳与随迁老人的沟通频率远远小于预期,不满意度高达69.3%。
(三)随迁老人在社会融入进程中,因为基本公共服务差别化和社会保障缺位导致心态失衡。城市老人享有完善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而农村老人迁移到城市后社会福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在社会地位、医保报销、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心理上产生不公平感。随着年事已高,随迁老人对疾病的焦虑、对死亡的恐惧日益强烈。由于异地无法享受医疗保险报销和无力承担昂贵的医疗费,一般不愿意有病就医。身心俱疲的痛苦导致随迁老人的心态失衡,甚至崩溃。调研显示,对医疗保险、公共福利评价“不满意”的随迁老人达68.8%和57.9%。
二、促进随迁老人心理健康的对策建议
提升我省随迁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关键在于展现家庭团聚的幸福感、隔代抚育的获得感、居家养老的安全感,重点在于建立社会支持体系、提供社会心理服务,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参与等方面。
(一)加快社区的非正式社会支持体系构建,为随迁老人提供情绪支持和情感慰藉。一是在社区层面建立随迁老人信息数据库。建议社区开展随迁老人摸底排查,掌握个人基本信息、兴趣特长爱好、心理情感需求等,建立随迁老人信息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以老年大学、联谊会、外出采风、兴趣小组等形式将随迁老人与本地老人组织到一起,帮助拓展社会交往网络,得到更多的支持性资源,创造包容性社区环境。建议积极引入社工上门巡访服务,帮助随迁老人消除或减轻情绪困扰,促进家庭沟通,感受到社区关怀。二是在社区层面推进“市民化”支持行动。投放关爱随迁老人的公益广告。倡导家庭、社会对随迁老人多一些理解和帮助。组织面向随迁老人的“城市生活指南”,倡导本地居民与随迁老人的一对一帮扶活动等,建立新型邻里关系;组织方言趣味培训、风土人情讲座等,培育随迁老人对浙江城市的归属感和“新市民”的身份认同。
(二)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随迁老人养老“心理高压锅”不只是个人心理问题,更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建议要加快推进我省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支持专业社会组织为随迁老人等重点人群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社会心理服务;支持专业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协同基层政府承建和运营好社会心理服务中心。二是强化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的功能,明确专业社会组织的定位。面对随迁老人等服务对象,社会心理服务不只是推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普惠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服务,还要常态化地进行社会心理监测与预警、开展社会心理服务知识与技能培训、实施突发事件的心理疏导与干预。三是推动基层治理中嵌入社会心理服务。首先要深度捆绑。鼓励社区负责人与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负责人相互赋能,使专业社会组织可以借助基层行政力量深入基层社区,建立信任并开展心理服务。其次设置“心理社工”岗位,把基层的心理服务与社区养老等社会工作链接起来,向随迁老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筛查心理健康问题、预警及处理心理健康危机。
(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社会保障制度。一是提升随迁老人的福利水平,实现异地养老的“同城待遇”。探索随迁老人医疗保障与子女账户实现家庭内统筹,加快基本医疗保险的跨区互联互通,简化医疗保险的异地报销手续,缓解随迁老人后顾之忧。建议在省内城市交通出行、旅游景点门票、公共设施服务等方面为随迁老人提供优待福利。二是降低随迁老人托育压力,提升社会融入信心。建议加大公共托育机构建设,开展专业化的儿童托管服务,减轻随迁老人隔代育幼的压力和焦虑。为适龄、有劳动意愿的随迁老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介绍适合的工作,增加多元经济收入,提升心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