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高铁总遇“熊孩子” 焦点应是儿童友好出行

    近日,一位作家在社交平台发文,带孩子坐动车,孩子安静坐着,被乘务员两次提醒管好孩子,感觉被冒犯并反对区别对待,呼吁公众对婴幼儿家庭要有包容度,此言论引来网友热议。

    前几天,刚体验了一回带娃高铁出行,从个人观感来看,高铁车厢里上学的孩子基本遵守规则,保持安静,在座位上玩耍的婴幼儿,家长时刻管着,没有出现不可控噪音事件。车厢广播里会插播温馨提示,让家长到车厢连接处安抚吵闹的孩子,点到为止没过度关注,无障碍卫生间有尿布台供家长使用,不过据乘务员说使用频率不高。还有就是乘客和乘务员比较友好,主动跟孩子打招呼,微笑交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也能理解孩子父母的心情。

    回到开头的事件,矛盾点无非是孩子没吵闹就被两次提醒。乘客觉得被贴上标签,乘务员是履行职责,友情提醒,采取预防性措施。毕竟,近期高铁乘客被熊孩子揪头发、弹脑壳,因熊孩子吵闹恶语相向,甚至动手掌掴等幼童引发的高铁纠纷并不在少数。针对这些事情,有网友评论:就不该带孩子坐高铁,孩子不懂事家长也不懂事吗?有带娃经验的人有体会,带孩子出门不可控,会遇到很多突发状况。

    重要的是,这里要明确一个概念,熊孩子大体分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婴幼儿,也就是3岁以下的孩子,他们有任何需求都通过哭闹声表达,除了吃喝拉撒,也有可能是乘坐高铁、飞机等公共交通带来的不适感。对于这些孩子,乘客应多些谅解和包容,父母应尽量到人少处哄娃,满足孩子需求。还有部分是3岁以上的学龄前孩童,他们能正常交流,但也会因各种原因吵闹,比如在密闭空间无聊,通过各种途径释放情绪,引起注意;也可能是对环境充满好奇到处探索。不过,根据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发现,3-6岁的孩子具有自我中心思维,看待问题更多从自己视角出发,很难站在别人角度共情,所以他们很难控制自己是生理问题而非道德问题。

    大家都想带孩子体面出行,但如果暂时没控制好孩子,社会应给予多一点耐心和帮助,少一份冷漠和指责。细细回想,车厢里的噪音并不只有一种声音,有人手机外放短视频,也有人打电话、视频语音,只不过当下热点集中在幼童身上。舆论压力下,确实有部分年轻夫妇选择自驾游来减少对他人的困扰,短途自驾游尚可,但长途确实会身心疲惫。况且一个社会对孩子的包容度也折射出文明程度,舒适和谐的乘车环境不应该通过“让带娃的父母从公共场合消失”来实现。

    关键是,难道高铁孩童引发纠纷只是孩子的问题?一个巴掌拍不响,这背后隐藏着多种原因。当今社会浮躁,压力无处不在,内卷和外卷都在贩卖焦虑,民众容忍度正在大幅降低。

首先是就业形式不乐观,大厂裁员,毕业生就业难。婚恋市场,中国结婚率和生育率逐年走低,相亲现场人满为患,催婚催生不绝于耳。教育现状,孩子从上幼儿园就开始发力,体育、美术、音乐等兴趣班轮番上阵,上小学又面临学区房或者高学费民办小学,中考和高考,考不好全家发愁,今年浙江高考没有六七百分都不好意思说。大环境下,人们内心原本就充斥着不安,只想将旅途当成放松的方式。孩童吵闹声打破平衡,引发不必要冲突。

    其次就是家长不作为,与其说乘客对孩子严苛,倒不如说是对不管不顾的家长有意见。毕竟带娃出行,接受考验的是整个家庭,通过孩子的表现,也能看到家庭教育的模式。熊孩子家长不管,放任孩子吵闹,反过来指责其他乘客,寻求外部环境的宽容和谅解显然不符合情理。将心比心,只有尽可能对孩子管教到位,才能换来别人的理解。

    最后是高铁位置相对紧凑,没有多余空间供孩子玩耍。简单说,我国目前的公共交通出行更关注速度和效率,针对特殊群体个性化设计不足,这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孩子是在不断探索和游乐中成长,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带娃旅行显然已成为认知世界新模式。

    那么,孩子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究竟应该谁来管,怎么管?养育孩子不仅需要父母全力付出,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儿童友好出行的氛围,以及公共环境的支持。

    我们先来看国外案例,日本九州有特快列车“阿苏男孩”,这是面向儿童的可爱专列,设计了亲子车厢,木球游乐池、迷你茶室、图书室等儿童空间和设施,车厢内儿童友好IP随处可见,儿童专属健康食品、防摔伤安全软包。芬兰、瑞士等许多北欧国家的火车都有亲子车厢,设有孩子游玩区。新加坡樟宜机场的儿童友好空间,甚至有航空公司策划母亲节活动,通过“孩子哭声越大,全机乘客就能享受越高的机票折扣”让乘客接受幼童,关爱带娃母亲。

    回到我国,政府需要出台儿童友好出行公共政策,推进公共资源配置满足儿童需求,建立多方参与联动机制。公共交通要提供人性化支持,硬件方面,部分车厢适儿化改造,设立家庭车厢,家庭卫生间,友好母婴室,必要处安装软包和扶手。软件方面,显眼处张贴宝宝提示,为孩子准备玩具,提供儿童餐食。亲子旅行的热门线路上试点应用亲子观光专列。杭州曾在六一期间推出儿童友好专列,用各种卡通元素包装地铁,传递城市儿童友好理念,童趣满满。

    乘客方面,孩子家长要耐心引导陪伴,主动制止孩子吵闹并安抚。其他乘客保持平常心,人人都从婴童期过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谅家长带娃出行的不易。更何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还规定,“全社会应该树立爱护、关心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

    谁都没有权利剥夺孩童公共出行的权利,但要多说一句,确保孩童享受权利的前提是,社会要完善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家长也应履行相应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