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旅游团乱象什么时候能消失?导游行业配套措施要跟上

    随着旅游业的逐渐复苏,各地的旅游团也多了起来,很多火爆的旅游胜地旅游团都排到了10、11月,适逢旅游高峰期的暑假,不仅提前到6月中下旬就启动,国内旅游市场也全面发力。不仅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出游人数节节攀升,新兴旅游目的地也不断涌现,贵州、新疆、内蒙古、东北等地成为出行热点,多地热门景区景点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而导游也一度出现了短缺,像北京地接导游日薪从平时的600元涨超到1600元,这背后既有旅游需求的集中,各地政策出台后的超量释放,更因为疫情后导游市场的人才流失造成短缺,甚至出现了抢导游、借导游的现象。文旅部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1年,全国旅行社直接从业人员从415941人下降至278772人,约三分之一的从业人员离开了这个行业。但根据最新测算,预计2023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约为45.5亿人次,同比增长约80%。而缺导游的背后,就缺了高质量的导游服务,问题也随之而来。像前段时间的丽江导游将车上睡觉的游客叫醒不允许其在车上睡觉,称睡觉是不尊重人、云南有导游强制高烧患儿跟随家长逛店买翡翠、不购物不允许下车的、语言威胁恐吓游客的离谱新闻频频爆出,花钱还受气,导游该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塑造良好的形象,这些旅游乱象到底该如何解决才能促进旅游市场健康发展?

    想要改善导游业的发展环境,需要了解当地导游数量有多少?人员结构怎样?导游执业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需要破解哪些难点、堵点和痛点?如何让一支优秀导游队伍带火本地旅游、做旺旅游产业……

    培养优秀专业的导游离不开政府部门主导,高等院校、行业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共同参与。游客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导游才是关键,不能让游客觉得出游要谨慎,能遇到一名好导游,像买彩票中奖一样。

    202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用好紧缺急需和拔尖人才引进“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制度,实施人才引进费、安家补助费和科研成果奖励等政策,到2025年,引进100名以上文化和旅游高层次人才与紧缺人才。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军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到2025年,培育新时代文化和旅游“风云人物”10人。加强乡村旅游、智慧旅游、市场营销、创意策划、经营管理、新业态等领域的专业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开展导游执业改革,建立特级、高级和金牌导游(讲解员)激励机制。目前杭州市持证导游超过1.39万人。每两年举办一次的“金牌导游员”大赛,是杭州率先于全国开展的一线旅游精英选拔培养项目,为杭州旅游高水准发展提供人才支持,“金牌导游员”代表着杭州最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和旅游服务。

    新形势下导游业已形成了新的服务模式。随着旅客需求的多元化、个性化、智慧化需求,需要再次构建导游执业技能的扩展、培训、认证、评价与管理体系。在互联网直播行业兴起的背景下,很多导游转型做起了平台主播,线上讲解景点文化、还帮助带货地方特产,使大家对导游的职业更加肯定。但同时也要求导游更加专业,具备更多的技能,在旅游监管部门的主导下,地方旅行社可以联合打造导游人员服务平台,构建合理的派单、接单及监管等流程机制,提高导游人员的利用效率,以高效的效率缓解数量不足的困境;要为导游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支持,加强对导游团队的培训工作,开展职业规划和业务能力专项培训,围绕游客的实际需求为导游讲解服务标准的意义和具体落实流程,如此可以增强导游的服务意识,引导导游形成良好的服务意识和积极的工作态度。也应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根据导游的服务态度、游客投诉和纠纷问题等方面更好的规范和约束导游的工作行为,提高导游的服务质量。

    当前市场需要的是一站式解决旅游服务全过程的复合型导游人才。职业院校和行业内部要建立“金牌导游”培养机制,注重不同细分类型、专业类型的导游人员的培养,以适应文化旅游、研学旅游、银发旅游等团队旅游细分市场;行业和企业要加强对导游人员的保障,包括薪资、基础社会保障等方面,提高导游从业的积极性。国内导游人员的收入主要由基本工资、带团津贴、“回扣”和少量小费构成。只有少数旅行社的专职导游才有固定的工资,零团费、负团费这种现象已经见多不怪。于是,低价团的导游成了“导购”,“回扣”成了大多数导游的主要收入来源。针对导游反映的收入不稳定、薪酬较低情况,政府需推动建立以基本工资加带团劳务报酬为主体、激励奖金和合理津贴为补充、公平透明的新型导游薪酬制度,完善导游带团补贴制度,并加大重要节假日期间、导游紧缺状况下的补贴力度。此外,导游服务工作难度大,强度高,主要受的是旅游路线和游客两大因素影响,旅游路线受环境、政策等影响会有不同的变化,需要导游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调整和判断,而旅游团队构成复杂,要满足大家的各种要求则需要导游具备较强的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