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策】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标志性大成集智文化成果创造的建议

    2021年8月,浙江省委召开高规格文化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2022年6月,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再次画下“着重号”——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宋韵,是浙江立志要打造的一张文化金名片。7月,以宋韵江南园林为建筑风格的杭州国家版本馆落地,11月,南宋德寿宫正式亮相,百米红墙火上热搜,紧接着2023年上半年,位于清波街道的“宋韵最杭州”传统风貌样板区作为全区唯一,入选了浙江省首批“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样板区”。该项目集中体现了“古都、开放、美学、乐活”多元的宋韵文化和“自然、传统、现代、和谐”的杭州意象。充盈着宋韵文化元素的创意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还登上了央视春晚,运用CG等特效手段,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将舞蹈表演、人物演出融入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之中,带给观众沉浸式美感体验,彰显了浙江传统文化的艺术张力。

    以宋韵文化为代表的浙江历史文化金名片持续擦亮,品牌塑造卓有成效。浙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2008年正式开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西湖》系列,是我省最重要的标志性文化成果之一,西湖龙井、杭州丝绸也是享誉全球,如今良诸古城申遗等文化考古工作、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绩斐然。但是现阶段能体现我省特色和水平的标志性文化成果还不多,在文化成果输出所采用的的创新活化形式上比较单一,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对此,徐达、寿云蕾等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发掘地域文化元素,为标志性文化成果创造蓄能。一是全面摸清文化资源,扩大优秀文化元素储备。以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和文化标识建设为抓手,摸清区域文化元素,形成家底数据“一本账”、重点元素“一张表”,围绕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挖掘更多优秀浙江文化元素,为后续标志性文化转化输出、成果创造提供资源库。二是深入挖掘现有重点文化内容,深化特色文化品牌建设。由省文旅厅牵头,协同省广电局、省内高校,整合研究力量,分年度、有重点地推进宋韵文化、大运河文化、良渚文化、诗路文化、丝、瓷、茶文化等历史文化、文博研究和浙江文创产业发展研究。建议以宋韵文化研究为重中之重,汇集专家智库资源,通过查阅各种古籍资料特别是两宋的历史和各地的府志县志、实地调研等手段,发现新线索,整理新材料,研究新成果,推出新项目。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激活成果创造转化活力。鼓励文化单位和高等院校合作举办以文化创意、文艺创作、文化经营管理等为主题的研修班、培训班,培养和造就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掌握现代化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组建文创专家等特色团队指导文化成果转化开发,推动“文化创意”在不同领域的渗透性、延展性与赋能性,让众多优秀创意的主体能够更加紧密地和更多群体链接,创造更大的价值。

    2.大成集智,创新文化成果输出样态与传播形式。一是总结优秀实践成果,拓展“破局”渠道。建议设立“标志性文化成果转化输出”专项课题,以印象西湖、“大系”系列等我省标志性文化成果结合数字故宫、敦煌文创、河南春晚《唐宫夜宴》等国内各类型典型出圈文化成果案例进行针对性研究分析,吸收其运作创新机制,推动“浙”里文化成果阐释具象化、鲜活化、立体化。二是跨界联动创新策划,打造文化精品。建议面向不同观众的特定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挖掘、阐释和传播各种文化成果所蕴含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开展多种多样的浙江文化价值的知识分享、教育、研学和观众互动参与等尝试,创排系列精品,强化成果形象。建议由省文旅厅牵头,协同省广电局、部分省内高校,全局谋划、集纳众智,围绕宋韵研究、“大系”等文化成果,“跨界”戏剧、影视、音乐、舞蹈、绘画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运用动漫、游戏、文创产品等深受当代年轻人感兴趣的元素,形成一套较为立体的传播发展矩阵,创新节目样态。三是“文化+技术”合力助推,赋能内容创作运营。建议省文旅厅联合网络平台广泛运用人工智能、虚拟漫游等新技术,结合二维、三维、全息影像等数字化手段,将展演舞台与传统文化的元素背景无缝衔接,还原历史文化场景等。建议定期组织省内西湖、良渚等景区和博物馆,组织导游和讲解员开展“宅家游浙江”“宅家看展”等线上直播活动,带领观众在云端“激活”文化成果的固有生命力,让各种以古画、古文、遗址等形态存在的浙江文化真正“活”起来,走近千家万户。

    3.调动全媒体传播渠道,提升“破圈”传播力。一是实现“融媒体统筹、新媒体首发、全媒体跟进”的运作模式。在整体的传播策略上,以口碑和品牌影响力为导向,调动互联网渠道,整合b站、抖音、快手、微博等多个平台资源进行活动造势预热。在节目播出阶段,为了影响力以及话题发酵考虑,创排的配套衍生节目采用全平台分发,并且早于卫视端播出。建议依托宣传文化部门、传媒行业和浙江传媒学院等院校,创作拍摄浙江文化成果系列纪录片、动漫和网络视听作品,通过主流媒体融媒体,借力商业媒体平台,开展浙江文化标识传播,放大传播效能,提升浙江文化国际传播力。二是“小屏”宣发模式引流,积蓄文化传播势能。运用全媒体传播思维进行策划,坚持移动化优先,以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小屏传播,利用“小景深+小景别”,“用心”讲好文化故事,在网络传播方面精准地触达年轻受众。建议策划互动活动,带动受众通过话题讨论、制作表情包、剪辑节目素材等方式投入到二次创作与传播中,自发成为传播者,掀起参与式传播的热潮。三是建立标志性文化成果传播平台,把握文化展示窗口。加强以我省标志性文化成果为主题的艺术、文化、教育、体育等国内、国际交流平台建设,拓展浙江卫视跨年晚会、综艺等单纯娱乐宣传的功能,在亚运会、“亚洲之光”国际艺术节等重大国际活动中渗入宋韵文化等文化元素、展演精品节目,利用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义新欧”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打造对外交流品牌,构建国际化文化网络,不断推介浙江优秀文化成果“走出去”,扩大国内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