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以文化传承和科学规划助推乡村振兴:古村落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农村发生了深刻剧烈的变化。过去,由于传统农业的生产特点,以家庭经营为主,农民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单一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离土离乡”,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传统村落作为世代村民繁衍生息的场所,随着人去屋空,往日的良田被抛荒,昔日的青山绿水早已垃圾遍地,村庄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土地撂荒、村庄组织涣散、人才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凸显,传统村落衰落与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城市与农村地区的协调发展,牵制了乡村与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因此,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刻不容缓。

    蒲塘村建村于南宋元丰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该村古建筑较多,素有“一祠、一阁、四寺、十堂楼”之称,至今保存完好的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凤林王氏宗祠、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昌阁以及古民居多处。蒲塘村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历代崇尚“文昌武曲”。该村“蒲塘五经拳”、“白灯笼板桥灯”、“铜钱八卦”被列入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被评为金华市级文化名村,2017年被列为第一批“浙江省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蒲塘村的文化也曾一度萎缩。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尤其是以政社合一为特征的人民公社制度解体,行政力量对农村生产生活的控制逐步削弱,村集体所有的资产、资金和资源都被拆分到户,家庭越来越成为主导村庄日常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原来作为政治文化象征的大会堂也风光不再,或被分给不同的农户居住,或用来堆放农具和柴草。村落的公共空间越来越萎缩,乡村文化活动越来越被家庭生产活动所挤占,高度集中化的生产队迅速地转变为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原子化”自然村。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中青年村民外出打工或者经商,多数行政村开始撤并,村级学校逐渐消失,以往农村春节期间的玩龙灯、迎神等传统文化逐渐消失,曾经热闹非凡的村落变成了冷静的空心村。伴随着农村公共空间的消逝,乡村文化日益荒漠化,乡村社会也变成了“无主体熟人社会”。

以文化礼堂为载体的乡村文化的复兴与传承。

    新世纪以来,无论政府、社会和村民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和途径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面对农村文化的荒漠化之势,各级政府也逐步地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开展各种文化活动。随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蒲塘村的公共空间建设以及村落文化传承又重新焕发生机,该村对宗祠等传统古建筑进行了全面修缮,重修家谱,将积极健康的村规民约、家训、族训以及先贤事迹在宗祠中展示,同时,蒲塘村把废弃闲置已久的抗战时期原金华一中校舍改造成为村文化礼堂的主阵地,并将周边违章建筑拆除分别改建成村公共服务中心、文体活动广场和“五经园”。尤其是“五经园”的改造建成,使得该村特有的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经拳有了专门的传承场地、爱好拳术的村民可以在村里拳师的带领下,早晚空闲时间在五经园练拳健身。外来游客也可以通过五经园围墙上的五经拳介绍、全套招式演示图等直观地了解这种独特的乡村文化。随着文化礼堂和相关公共空间的建设和完善,蒲塘村以宗族文化为核心的传统乡村文化得以有效传承和发展,日常文化体育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各项“三农”政策以及现代文化科技知识得到有效传播,乡村的文明程度不断改善提高,村民的社区凝聚力和共同体的归属感不断提高,优良的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正在促进乡村振兴的内在精神动力。

以科学规划助推乡村实现现代化的发展。

    乡村不仅要有优良的文化,也要有优质的规划,通过村庄规划的编制,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8月15日,蒲塘村新一轮的村庄规划方案开始公示,规划方案将蒲塘村定位为以农业为基础、文化为引擎的山水田园古村落,提出要充分利用蒲塘村现状产业基础,发挥农业生产和体验、古村落旅游、红色文化教育等功能。新一轮的村庄规划将特色资源与项目策划相结合,将村庄划分为两大居民生活区、农业综合种植区、两大苗木发展区和集镇发展区的六大片区,充分利用蒲塘村现状产业基础,形成以文化体验、休闲观光为主的产业,同时根据蒲塘村的地形环境特征及丰富的历史资源,结合其景观生态特色形成以村庄综合服务中心、以村庄三条道路为空间发展轴和历史文化参观区、新村建设区、商业配套服务区、环境提升区、滨水景观区、旧村改造区的“一心、三轴、六片区”空间结构。

    新时代以来,蒲塘村一方面通过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使公共空间建设以及村落文化传承又重新焕发生机,另一方面也试图通过具有现代化眼光的村庄规划来夯实产业基础、发展乡村文化、推动农民增收,以乡村气息、村庄风貌和产业发展的和谐发展为规划的“原点”,用心经营现代化的“古”村落,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传承和科学规划助推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