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策】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宋韵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建议

    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浙江实现“两个先行”的重要精神资源。因此,进一步推进宋韵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我省文化大省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孙颖分析了当前宋韵文化建设存在的难点,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我省宋韵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建议。

 


一、当前宋韵文化建设存在的难点

    两年来,我省宋韵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推进,宋韵文化作为浙江文化标识已初步形成品牌效应。但对比我省“两个先行”的要求,以及西安、河南等地打造“唐风文化”、“中原文化”品牌的经验,当前宋韵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难点。

    (一)“宋韵”文化核心特征有待进一步明确

    虽然前期围绕宋韵已做了大范围深层次的研究,但对于宋韵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整体关系、宋韵文化的历史演变与当代价值,以及如何通过宋韵建构文化自信等,还缺少有共识性、标识性和广泛认同度的提炼。这方面河南以“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为旗帜打造“中原文化”的做法值得借鉴。

    (二)现象级文化产品打造有待进一步加强

    纵观我省文化产品,目前缺少像西安“大唐芙蓉园”、郑州“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这样大体量、高品质、现象级的文化产品。宋城乐园和《千古情》虽有一定市场,但美学调性落后于时代,难以满足更具审美的中产阶层需求;宋韵题材的影视、游戏、电视、综艺、宣传片、短视频等较稀缺;与宋韵品牌相关的文化IP不够鲜明,文化产品整体感觉分散化、小众化、碎片化。

    (三)宋韵文化整合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盘棋的文化产品打造和旅游“引流”还不够。这方面河南《中国节日》《若思念·便思念》系列爆款节目联动了全省二十多个主要景区参与拍摄和宣推,文旅融合效果就很好:2021年该省接待旅游7.9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79亿元。此外宋韵文化的实景串连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很多游客、市民都感到“寻宋”困难。目前残留的宋代遗存虽有不少,但未经专业整理和串珠成链,尚未到达社会公众。宋韵文化尚处于“看景不如听景”的程度。

    (四)宋韵文化产品的审美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缺少艺术为核、美学为质、保留传统文化之“神”,辅以现代诠释之“形”的优秀作品。近年来网络最具热度和好评度的作品如《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等给我们以启发,一定要突出艺术审美、雅俗共赏。对比前期曾出现过的“过雅”、“过俗”两种现象:一种是曲高和寡、不接地气,热衷于诗酒花茶的文人情调,小范围自娱自乐;一种是低级庸俗、娱乐至上,甚至不惜以“审丑”博眼球、搞流量等,必须予以警惕和避免。

二、相关建议

    针对以上难点,孙颖就进一步推进宋韵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出四点建议。

    1.加强文化整理,探寻宋韵文化“精魂”

    宋韵文化的核心特征与时代价值,始终是宋韵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进行文化活化及开发利用的必须遵循。笔者认为宋韵文化主要有四方面特征:

    一是“士”之精神。宋时士大夫始作为一个整体人群跃升至历史舞台,“士”文化精神也于此时形成并发扬光大。南宋时岳飞、陆游、文天祥、李清照等,他们身上都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的“士”文化精神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最强大动力之一,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胸怀天下”有着文化上的传承关系。“士文化”精神既是宋的历史夜空中最亮的星辰,也是浙江这个文化大省最深层的精神内核。

    二是“美”之气韵。宋代是中国美学发展巅峰,由唐代的浓艳审美转向淡雅的极简风格。无论是汝窑的素色瓷、徽宗的瘦金体、范宽、郭熙的大山水,都闪烁着高超的审美情趣和雅致的艺术追求。宋代文化与美学互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代器物审美成为生活方式,宋瓷、宋画、宋茶、宋版书、宋式家具成为中国“雅”文化的高峰。所以宋代美学被称为“领先世界一千年”,至今对世界、对东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有着很大影响。

    三是“理”之心性。宋代是理学的时代。程朱理学、永嘉学派等都贯穿着以强大心性修养改造社会和民生的努力,既有济世胸怀与治理实践,又有“格物致知”与“反求诸己”的理性思辨。宋代“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与今天“求真务实”的浙江精神在思想内核上一脉相承,“农商并重”的经济思想也与浙江一直坚持改革、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有着思想上的传承关系。

    四是“民”之活力。南宋时经济繁荣,市民生活充盈,社会富有活力,史学界一般认为中国此时开始进入“市民社会”。《东京梦华录》《梦梁录》等对当时市民生活的富庶与活力,有着详细记载。这种市民社会开放包容的氛围、创新创造的精神趋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与我省打造“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有着不谋而合的历史逻辑。

    (二)重现教化场景,塑造宋韵文化“形体”

    文化传播需要教化场景,场景的串联即成文化实体概貌。充分还原宋韵文化场景,让广大市民游客在体验中感悟文化之魅和精神滋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是突出“点”,全面整理宋韵实景文化遗存。宋韵文化遗存丰富但较碎片化,如杭州就有六和塔、孔庙、凤凰山胜果寺遗址、梵天寺、碑林、孤山林甫墓、六一泉、吴山玄通观等,以及更多未被关注的文化遗存。可以结合新建地标建筑如德寿宫遗址暨南宋博物院等项目,开展全面、专业的实景遗存整理工作,并大力向国内外公众传播推介,引发公众对“宋”文化的强烈兴趣。

    二是突出“面”,形成各有特色的宋韵文化地标群落。杭州德寿宫、中山路、清河坊历史街区、南宋二十三坊巷、五柳巷街区、吴山这一带已初步形成宋韵文化核心区展示区。该区域范围内博物馆、艺术馆、城市体验点较多,宋韵活动丰富多彩,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是典型的宋韵文化地标群落。各地也应根据自身特色打造相应的文化地标群落,强化集聚示范和带动效应。

    三是突出“线”,串成“寻宋”经典体验线路。抓住我省明年召开亚运会的历史契机,把宋韵文化展示的“点”和“面”串珠成链,打造“寻宋”经典体验线路,形成参会人员和国内外媒体、游客的体验和传播热潮。可组织民间文史志愿者寻访、解读宋代文化元素,全方位挖掘宋韵素材,不断充实和传播体验线路;在知名饭店推广宋菜、点茶,复原宋代著名酒楼茶肆;在重要公共空间、路口、景区设置宋代壁画、雕塑、诗词与书画展示,营造宋韵氛围。

    (三)开发标志性产品,引领宋韵文化“风尚”

    宋韵文化要广泛传播,形成社会文化风尚,亟需高举高打、合力聚力,组织开发具有宋代美学风格的重要文化产品。

    一是打造一批标志性的宋韵文化艺术空间品牌。在深入调研分析基础上,选择在宋韵基础深厚的地市(县),策划开发标志性的大型文化空间和实景演艺节目。可借鉴“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这种最新的主题公园暨实景演出形式,以话剧、歌剧、舞剧等普及性较强的艺术形式为主,突出诗性和艺术特质。邀请国内外一流制作团队,引入社会资本来合作开发。

    二是创作一批畅销型的宋韵主题文艺精品。充分运用浙江民营资本发达,电视剧、网络文学创作力量雄厚,游戏、动漫产业全国领先的优势,组织创作一批核心价值引领和市场认可并重的“好看好听”的宋韵小说、剧本等文本产品,通过引入优秀的创作团队来重磅打造宋韵题材影视、游戏、动漫、音乐、短视频等影像产品。

    三是开发一批现象级的宋韵文化主题活动。统筹全省宋韵相关景区景点,进行主题活动的联动开展和整合传播,成倍放大活动效应。充分利用卫视和各地文广的创作力量,打造一批审美性强、艺术品质高、注重线上互动的文化活动项目。同时注重运用5G、VR、元宇宙等最新科技,助力艺术形式的完美呈现。

    (四)创新工作机制,夯实宋韵文化“地基”

    机制创新是宋韵文化建设的基础保障,建议在人才机制、传播机制、工作统筹机制等关键环节进行创新,在文化产品“供给侧”进行有效改革,激发“生产者”和创作者的巨大活力。

    一是创新人才机制。要大力引才,尤其注重引入一流的策划人才和策划团队,以及文化产品制作的顶尖领军人才。破除本地项目本地消化的潜规则,真正做到大气开放,既可向文创重地北京和上海招才,也可向河南、湖南等文创大省引智。同时要用好现有人才,参考河南卫视“组建各类工作室、凭创意策划案公开竞争上岗、导演全权负责制”的成功改革实践,选择相关机构进行机制改革试点,敢于使用有才华的年轻人,愿意给项目给平台给支持。

    二是创新传播机制。强调融媒体思维,做到新媒体平台和移动端优先。尤其重视短视频传播和互动宣传,制作各种高燃版、精简版、超清版等投放网络,设置有趣话题吸引网友关注和讨论。用好杭州集聚“网红”众多的优势,遴选一批社会评价好、形象和价值观匹配度高的网红参与宋韵文化传播。

    三是创新统筹机制。重视搞好宋韵“IP体系”构建的统一策划,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协调联动、整体推介的良好局面。用好浙江充足的民间资本,与企业品牌进行整合性传播,调动各类文创企业参与积极性。组织一批高水平的宋文化研究专家、人文学者和知名策划人,参与评审重要文化产品的策划方案,确保主题和立意不会偏离,更重要是做好美学和艺术性的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