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织密海“网”:基层海上社会治理碎片化难题如何破解?

    基层海上社会治理关乎人民安全、社会和谐以及海洋经济的稳定有序发展,如何增强其治理效能成为沿海基层政府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议题。然而在基层海上社会治理场域中,治理主体碎片化、治理资源碎片化、治理场域碎片化等困境限制着基层海上社会治理效能的发挥。如何破解基层海上社会治理碎片化难题,提升整体性治理效能,是深化陆海统筹战略、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在诸多海上网格化实践中,青岛市沙子口街道将“海上网格”与智慧渔港建设相结合,建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海上智慧网格”实践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基层海上社会治理系统化、整体化、协同化的发展之路。

  

    作为青岛市近郊唯一一个国家级渔港,沙子口国家中心渔港由于卸货量大、外来渔船多,管理任务艰巨,在基层海上社会治理方面面临着重重困境。为了提升基层海上社会整体性治理能力,2020年 9月,沙子口街道综治办创新性地将网格治理模式延伸至海,开启建设“海上网格 ”治理模式。“海上智慧网”“海上协作网”“海上信任网”多网合一,实现了治理效能的增加。

一、案例分析:“海上智慧网格 ”何以实现整体智治

图 1“海上智慧网格”运行逻辑图

    (一)部门协调:打破治理“孤岛 ”,凝聚协作共识

    多维联动激活行政要素

    “海上智慧网格 ”推动主要涉海部门进行跨部门边界的合作,激活融合各部 门之间的行政要素,从而形成横向协同的工作方式。具体而言,在沙子口街道的 基层海上社会治理场域中,街道的治理重点在于如何区分涉海要素,实现对渔民 的精准治理。其日常工作围绕信息摸排、心理疏导等开展,并及时与公安部门共 享信息。公安主要负责沿海岸线、停泊点等的治安防控,在传统管理模式下,该部门不能完全调解的纠纷矛盾将由街道网格员进一步追踪化解,一定程度上降低 了街道社区的治安隐患。海警主要负责最为艰巨的海上安全执法活动,处理渔民纠纷,大量占用有限警力资源,海上网格则可以分担部分治理压力。各部门通过网格体系加强了互动与协作,有助于打破信息壁垒,增进治理效能。

    多重功能集成海上网格

    针对原来各涉海部门 之间职能交叉问题,“海上智慧网格 ”重新梳理现有各类网格队伍的工作职责,分类、分功能地将工作性质相近、管理模式相似的网格员力量进行整合,实现队伍合并、职能叠加剂,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基层海上社会治理效能。

图2 部门协调示意图

    (二)资源整合:网格“脱虚向实 ”,治理“一核多元 ”

    身份叠加下沉行政力量

    “海上智慧网格 ”通过资源整合构筑起“5+x ”的网格力量体系,具体是指民警或协警、专职网格员与网格长、社区两委成员以及居民小组长作为基础力量, 在渔民信息摸排、心理辅导以及治安防控中发挥主要功能。

    除海警部门外,海上智慧网格还将政协人员、人大代表等其它非涉海主体的力量一并下沉到网格体系中,一是增强网格体系的合法性,二是带动所属组织的财力、物力等资源一并下沉,有助于推动网格工作开展脱虚向实,极大地充实了网格力量体系,从而提高治理能力。

多元主体共治海上社会

    “海上智慧网格 ”除政府主导力量之外,网格力量仍不断扩充,通过动员吸纳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至网格体系中,汇聚群治之力,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资源优势,促进海上社会共治共建与资源共享,在多方资源整合与支持下增强了海上社会治理效能,从而牢牢织密海上社会精准治理之网。

图3 资源整合示意图

    (三)技术赋能:双重应用场景,织密智慧网格

    “海上智慧网格 ”实践模式中, 数字技术应用于现代化治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应用场景,提升了治理的智能性、高效性,通过嵌入网格信息系统以及智慧渔港系统,运用先进强大的技术工具,在渔民的生产和生活两大应用场景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渔民生活端:流程再造与无缝隙管理

图4 网格管理系统示意图

    在渔民日常生活场景中,网格信息系统运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建构了新型政治互动的生态、机制与空间。首先,渔民能够通过系统自下而上寻求帮助,使得政府更精准地定位公众需求,形成良性政民互动。其次,为政府回应带来治理创新的机遇,将全区近海海域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使渔民即便身在海上社会也能不脱嵌于精准治理目标。最后,网格信息系统提供了整合性数据资源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问题归属职责不清、长期搁置难以解决的困境,从而提升治理效率。

    渔民生产端:技术支撑与动态管理

    在渔民海上生产场景中,智慧渔港系统通过建立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基层海上社会的智能化动态管理。该系统由渔船进出港报备系统、前段感知系统、动态管理系统三部分组成,分别处理不同的业务。该系统能够从全流程上确保在船舶入港的严密安全,推动实现打击精准化、管控智能化。

图5 智慧渔港示意图

二、政策建议:基层海上社会治理的优化路径

    (一)价值聚合,打造海上治理共同体

    重视协同参与,促进价值重构

    一是要发挥海上社会基层党委的领导作用,强调服务人民、服务社会、谋求共同发展的价值取向;二是要加强海上社会的文化宣传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协同治理氛围;三是要重视各治理主体之间的情感整合,加强情感交流,实现情感价值共鸣;四是要通过有效的执纪问责,消除治理主体之间的猜忌和后顾之忧。

    此外,也要注意加强参与意识。从强化渔民的参与意识出发,既要强化其主人翁意识,又要提高群众的规则意识,避免理性的无知。同时,通过媒介宣传、激励引导等方式,引导渔民将参与海上社会治理内化为一种主体责任。

    提高政治势能,助推权力聚合

    首先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将党的领导贯穿到治理全过程,通过党政系统的注意力配置引导各个执行主体强化对于基层海上社会整体智治的重视度,筑牢海上社会治理的组织基础。

    其次,推动基层党组织嵌入治理过程中。通过政治资源和组织优势开展基层党建,建立健全“海上党支部、海上党小组、海上党员之家 ”的组织机构,实现网格党组织全覆盖,推动基层党建组织网络和社会治理网络“双网融合”。

    加强互动交往,重塑治理关系

    首先,重塑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关系秩序基层政府和行政部门明确自身的先行者和协调者地位,引导治理格局由单向度治理转变为一核多元的互动式治理。

    其次,重塑正式与非正式的关系秩序。在治理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考虑到本地的实际情况,注重渔民群体的特质。

    最后,建立主体间的信任机制。这不仅要求基层海上社会深化精神价值建设,还要求基层海上社会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配套机制,引导各治理主体形成统一的行为动机,实现海上社会基层治理 1+1>2的效果。

    (二)制度赋能,构建整体性智治体系机制

    加强内部协同,完善合作机制

    首先是实现治理目标的协同,充分调动众多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加快推进治理现代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成立与职能界定。同时,还可以建设信息共享与处理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最后,建立权责清单、监督清单和考评清单,确定每个部门的职责范围和关键任务,以确保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及时有效地完成。

    推进“一核多元 ”,健全共治机制

    首先,畅通群众参与的渠道。借助互联网、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线上线下服务平台,确保渔民随时随地、自由自愿参加海上社会治理的各种活动。

    其次,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大力培育社会组织,缩短社会组织服务群众的距离,将部分功能如渔民培训等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

    最后,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做好信息公开共享,打破各主体之因信息壁垒、职能冲突等因素造成的群众参与困境。

    (三)资源整合,推动各类资源凝聚下沉

    综合多方需求,培育网格专业人才

    应加强政府管理者与 “海上智慧网格 ”研发者之间的沟通,并对管理者进行定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让他们深入了解专业知识和管理流程。同时,扩充网格员队伍,根据渔港数量大小合理界定专职网格员的数量。

    重视技术赋能,加快要素流动

    一方面,根据海上社会基层治理不同模块的实际需要,做好精英人才以及新兴信息技术的引入工作,也要重视自身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工作,提升治理的专业化、技术化水平。另一方面,在技术的加持下,要进一步加强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消除多元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时间成本和传递成本以及不信任因素,实现海上社会基层治理的高效协同。最后,以上种种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凝聚下沉,为海上社会基层治理提供充足的资源供给。


    感谢“策论中国”参赛团队:中国海洋大学《织密海“网”:基层海上社会治理碎片化难题如何破解?——基于青岛市沙子口街道“海上智慧网格”的治理实践》团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