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策】全域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奋力打造浙江两个先行重要标识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2025年前全国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示范。2022年,首批14个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名单公布,浙江以2个城市入围走在全国前列,其中温州的先行先试经验获得国家部委充分肯定。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为抓手,完善公益普惠的儿童福利体系,创设健康快乐的儿童成长环境,将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注入“友好力量”,增添全新动能。时值全域建设正式启动,浙江作为“共同富裕”先行者和省域现代化排头兵,让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成为两个先行的重要标识正当其时。吴金群等对国内外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浙江省实际情况,提出了全域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奋力打造浙江两个先行重要标识的政策建议。

先行地区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主要经验

    1、坚持高位推动、系统谋划。先行地区把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作为党委政府“一把手”工程,系统搭好建设工作“四梁八柱”。一是建立“高规格”领导体系,统筹城市发展治理。上海成立领导小组,由市长当组长,办公室设在发改委;长沙成立由市长领衔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自规局;温州成立由市委书记和市长共同参加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妇儿工委办,组成“六大友好”工作专班,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儿童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完善“系统化”工作体系,助力部门内外协同。各地纷纷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纳入发展规划、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等,并出台专门的建设方案和行动计划。深圳、长沙自2015年率先开展探索,相继出台了两个行动计划;温州率全省之先制定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方案,全面构建“1639”工作体系。三是立足“在地化”政策体系,保障服务精准滴灌。聚焦儿童友好全链条制度建设,深圳出台首个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地方标准;温州探索制定多个试点单元创建指引,相继出台青少年近视防控、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等43项政策举措,其中《儿童友好医院创建指引及评价体系》得到国家卫健委的肯定。

    2、坚持试点探索、先行示范。围绕建设要求,遵循“先试点、再扩面、全覆盖、成示范”的工作路径,坚持以清单化、项目化、节点化抓好试点单元落地,实现以点带面、扩面提质。一是把握功能定位,分类开展试点单位建设。菏泽启动儿童友好社区、校区、乡村等三类试点建设;温州纵向以乡镇(街道)、街区、村社为主体,横向推进儿童友好单元建设。二是锚定儿童需求,持续深化公共空间改造。着眼群众关注热点,长沙发挥自规牵头作用,探索儿童友好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样板;温州开通儿童友好公交专线和“红领巾”“小黄帽”微公交专线,推广爱心斑马线、亲子共享单车、友好学径等,打造一体化的儿童友好出行空间。三是实现多元参与,积极探索共建共享模式。深圳等地将儿童保护和儿童友好项目纳入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温州探索成立儿童友好社会组织联盟、慈善基金,推动形成“国资+民资”共投、“公办+民办”共建模式。

    3、坚持因地制宜、特色打造。以地方实际为基点,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路径。一是借助当地经济优势,实施儿童友好产业。温州充分发挥全国顶尖“眼视光”科研优势,依托全国唯一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先行示范区品牌效应,建设了中国眼谷、瓯海眼镜小镇等儿童友好重大产业项目平台。开展“明眸皓齿”工程并将其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推动中小学生近视普查和适龄儿童免费窝沟封闭走入千家万户。二是传承城市地域特色,建设儿童友好场景。保定借助环城水系建设,突出“童心 童趣 童育 ”,打造了云朵公园、戏曲主题公园等7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儿童友好场景。三是借助区域优势,打造儿童友好特色品牌。福州依托毗邻台湾区位优势,突出保障台胞儿童福利、加强榕台儿童交流等特色工作;杭州借助亚运会承办契机,完善亚运场馆儿童友好设施配置,完成22处对外开放亚运竞赛馆的母婴室建设,鼓励和支持儿童参与亚运和城市建设;温州深挖“省一大会址”“海霞精神”等特色资源,结合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场景,布局探索亲子旅游、户外拓展等儿童友好新模式。

全域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现实挑战

    从理念变为实践,从先发再到巩固,从试点走向示范,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需要长期的探索实践。当前,首批建设城市你追我赶、全速发力,第二批申报城市踊跃参与、竞争激烈。适逢抢抓机遇、提速争位的重要关头,如何推进全省域建设、打造更多示范城市,浙江面临较大的挑战和压力。

    一是顶层设计有待加强。针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国家层面仅出台了指导意见和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其他试点建设标准均未明确,地方只能通过先行先试、边行边试来逐步推进。从全国第一批建设城市来看,各地牵头部门不一,有发改(上海)、自规(长沙)和妇儿工委办(温州)等。虽然浙江已启动全域创建,也率先出台了建设指标体系,但部分建设地市仍存在部门职责不清、合作动力不足、协同机制缺乏等问题,妇儿工委办协调起来时常遭遇“小马拉大车”的困境。 

    二是工作机制亟需完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持久性的系统工程,工作量大面广,需要建立稳健高效的协同机制。国家层面已明确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和住建部作为总牵头部门。从省级层面看,目前发改和妇儿工委办比较积极主动,是推进的关键力量,住建部门也在未来社区中积极嵌入儿童友好元素,其他单位的工作任务不够明确,推动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由于缺乏上级相关规定,地市在推进工作过程中也存在重重困难,亟需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机制,层层压实部门责任,汇聚齐抓共管合力。

    三是共建氛围仍需造浓。建立健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是发展儿童事业的客观需求和前提条件。只有强化要素保障特别是经费投入,才能让儿童对幸福生活可知、可感、可及。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公共服务优化等方面,浙江落实“一米高度看城市”的儿童视角仍然不够,需要强化政策导向,形成儿童友好优先保障机制,厚植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营造全社会携手共创的浓厚氛围。

全域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路径建议

    儿童友好没有现成模式,需要一些地方先走一步,为其开路。纵观浙江全域,温州在省发改委和妇儿工委的指导支持下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迅速行动实现赶超,工作领跑全国,相关经验刊登于重要媒体,得到国家部委肯定。浙江是全国最早启动全域建设工作的省份,各地纷纷学习借鉴温州经验,全面呈现学比赶超的良好态势。浙江既有扎实基础、也有足够能力争创全国儿童友好省份,让儿童友好成为“两个先行”的重要标识。具体建议:

    一是加快构建全域全员的工作体系。为有效破解“小马拉大车”困境,建议参考上海、温州等地做法,以党委或政府名义出台建设方案或行动计划,成立以省委省政府领导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坚持全省统筹规划、全程多元参与、全域系统推进,发挥部门职能互助、资源互补的优势,做好建设工作的系统谋划和政策配套。针对具体工作推进,建立健全上下联动、挂钩联系、通报考核等有效落地制度,持续完善协同化领导、专班化运作、社会化宣传等工作机制,形成全域联动、全员参与、全社会支持儿童友好建设、共推儿童事业发展的生动局面。

    二是奋力打造可知可感的友好场景。儿童友好的落地见效,最终要体现在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上。建议省级层面重视儿童友好试点单位、重点项目和政策举措三类建设支撑,全面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学校、医院、商圈等试点单元建设,大力谋划儿童校外活动场所和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等重大项目,研究出台涵盖生育、养育、教育等全生命周期的友好政策。建议推广温州做法,将儿童友好试点单元建设列入政府的民生实事项目,结合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打造儿童友好共富场景,绘就友好“童”行画卷。

    三是主动推广先行先试的创新成果。勇担时代使命,追求实干争先,浙江责任重大。要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政策、资金、项目上出真招实招,将“儿童友好城市”从概念和倡议转变为全省的共识和行动,抓紧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和制度性成果。建议在全省推广温州经验,推动形成互学互鉴、共促共进的工作格局。借助浙江华侨资源丰富、承办亚运会、数字化改革走前列等优势,围绕五大友好施政体系积极培育品牌亮点,争取多多建成国家儿童友好示范城市,并在一带一路中带头讲活中国儿童友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