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带娃上班 你敢想?

    春节假期结束,打工人开启返程,背井离乡打工路,一头连接全家人生计,另一头牵挂幼小子女,那么是否有两全其美的办法,让打工和带娃两不误?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带娃和上班并存的N种可能。

    2024年浙江省两会期间,“育儿友好”成为“热词”,代表委员呼吁构建“善育”全链条体系,完善“一链直达”善育服务,提出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的探索突破,逐步建立普惠为主、托幼一体化为补充、机关企事业为示范的多元开放照护服务体系。

    一、减少留守,增加流动和互动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5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报告,我国0—3岁流动及留守儿童数量约为2637万,保障这些处于发展黄金期孩子的早期成长与发展,实现幼有所养、幼有所托是民生关切的焦点话题,也是亟需关注的社会问题。

    之前,我国家庭通常都是家里老人帮忙带娃,但随着社会进步,这种隔代养育模式并非长久之计,现在的老人退休后有充足时间和退休金享受生活,再加上老一代对早教认识不足,毕竟越来越多80后、90后成为妈妈主力军,她们重视早期教育,希望孩子从小就能系统地接受专业启蒙教育。伴随《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实施,婴幼儿早期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上升到“依法带娃”的高度。

目前,普惠托育服务存在机构建设任务难,市场供给不足,价格贵,缺乏专门的监管机构、监管标准以及规范,托育机构服务专业人才稀缺,“医育结合”新模式下从业人员经验不足等问题。

    二、带娃上班形式多,普惠共赢是目标

    首先,有些职业确实可以带娃工作,比如外卖派送员,带着孩子穿梭在大街小巷,电瓶车成为孩子移动的家,但风里来雨里去,孩子安全得不到保障,还有些城市,专门针对带娃群体设立灵活的“妈妈岗”,既方便接送孩子又兼顾工作。

    其次,职工所在企业积极响应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目标,允许偶尔带娃工作。比如杭州有一位职场妈妈因家人有事,临时带小月龄孩子上班,在社交平台火了,公司人性化政策得到了网友点赞和支持,但婴幼儿自控能力差,难免会造成自身工作效率低,影响同事等潜在问题。该模式并不适合所有企业,但释放出的友好信号值得肯定。

    部分公司会专门留出婴幼儿活动室,为员工孩子提供独立空间,问题是没有专人进行看护,一方面存在安全隐患,如发生意外,企事业单位可能会面临风险,另一方面,婴幼儿无法接受启蒙教育,那也是换个地方呆着而已,全球多项研究显示,儿童早期发展阶段的投资回报远高于以后任何教育阶段,这意味早教不可忽视。

    最后,也是大势所趋,作为公司婴幼儿活动室升级版,嵌入式托育园才是最佳打开方式。机构专业,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匹配到位。比如从2020年起,杭州滨江区政府与企业合作,在企业、园区内部配套建设嵌入式幼儿园,切实解决企业员工子女入园难、照护难问题。如今,孩子上下学时间和父母上下班时间同步,且没有户籍和房产限制,托育公共服务普惠更多员工。

    据报道,2023年全国有75家用人单位成为全国爱心托育用人单位,办托形式灵活多样,有的拿出部分企业注册资本金,有的通过筹资并利用闲置场地建设托育园,也有启动工会托管托育班,鼓励各级工会积极探索建设女职工家园,还有工会与专业机构对接,购买服务,并对托育机构展开监管。

    不过,在商业服务和国家政策暂未实现大面积覆盖时,公益组织能帮助更多0-3岁的流动及留守儿童解决早期发展问题,据报道,北京、山东等地就开展过活力社区公益项目,这需要发动全职妈妈,将其发展成母婴工作储备力量,提高家长对婴幼儿早期发展意义的认识,精心培育“妈妈老师”,尽量减少早期教育投入成本。

    三、多方努力显身手,上班育儿两不误

    婴幼儿来自家庭,在社会成长,是国家未来的劳动力,政府、用人单位等不同主体应共同发力,解决婴幼儿托育难的现实问题,落实托育的“基本公共服务”功能。

    首先是政府政策兜底,2019年《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关注儿童早期发展和养育服务问题,2022年《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从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降低托育机构运营成本、提升托育服务质量3个方面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资金来源给政策,比如开展托管托育服务所需经费可从工会经费中列支,再比如简化单位托育园审批程序,支持具备条件的单位在单位内或附近为职工提供子女托管、托育服务;园区建设给指导,托管托育场所应符合建筑设计规范和标准,安全卫生符合婴幼儿相关标准;师资力量给输送,托育机构投入使用后,与专业院校签约,帮助该机构引进早教专业人才,在人才招引、运转减费上加大扶持力度。

    其次是用人单位支持,比如用人单位腾出闲置空间,建设托育园,提供免费服务,也可适当收取部分成本费用,当然,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等可通过单独、联合购买服务,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这也会给婴幼儿带来企业文化认同,让孩子近距离接触父母的工作。

    “人口”不是一个抽象的数据,是由一个个个体构成的,员工家庭和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促进其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总的来说,用人单位要以公办托育为原则、社会力量来赋能,共同构建婴幼儿友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