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传统中医“遇见”现代养老,为老年健康生活再“加码”——基于 Kano 模型的西安市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研究

    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最新数据,截至 2022 年底,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为 28004 万人,西安市 60 岁以上人口占比 17.4%,全国老年人口在 2050 年将达到 5 亿。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蕴含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如何整合中医资源与养老资源以实现健康养老已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中医药学具备成熟的理论知识、丰富的诊疗手段和显著的临床效果,在预防和诊疗老年病、慢性病方面疗效好、副作用小,在健康养老方面不可或缺。然而,西安市目前的医养结合仍面临着供给与需求不对等、服务供给单一、质量低下等问题。

    考虑到西安市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现实需求,本研究采用 Kano 模型设计调查问卷,旨在精准识别西安市老年人对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并对这些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为西安市政府制定中医药养老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以期推动西安市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研究结论

    (一)医疗服务:不可或缺

    医疗服务属于必备型需求。医疗服务作为老年人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是被老人所重点关注的服务项目,大多数人对该类服务水平持有一定要求,并对医疗类服务提出了种类上的多元需求,如中医药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医疗契约服务等。

    (二)养生保健服务:锦上添花

    养生保健服务属于魅力型需求。老年人中医健康养老服务需求虽聚焦于医疗类服务,但对养生保健服务的需求甚至品质仍有要求,中医适宜技术服务方面的接受程度为必备型。随着老年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老年健康意识增强,“治未病”观念深入人心,对于养生保健类服务,比如中医适宜技术、中医养生运动、药膳食疗指导等服务的关注度及接受度有所上升。

    (三) 康复服务:翘首以待

    康复服务属于期待型需求。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康复服务需求因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收入水平、子女情况等因素的不同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未来落实健康养老服务供给时,应基于老年人的多种特征,按照其具体需求情况进行分类,提供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项目。

    (四)健康教育服务:沧海遗珠

    健康教育服务属于无差异型需求。由于中医健康养老服务推广效果欠佳、服务质量因养老机构不同而参差不齐,因此大多数老年人不愿主动了解中医健康养老服务的具体内容,也不愿主动参与其中。这就需要地方尽量提供丰富的服务内容、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以被动接受服务到主动寻求健康生活的转变,实现从无差异需求到必备型需求的发展路径。

政策建议

    (一)以病为本:人才建设信息资源双配置

    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不仅需要政府发挥作用,也需要医院、社区、养老机构和家庭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全面提升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益。

    加强中医药健康养老学科建设,培养多层次中医药健康养老人才。大中专院校应落实人才培养的主体责任,设置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学、中医药健康养老、中医康复学、中医护理学、中医药健康管理等相关专业,精心制定培养方案并配备高素质师资,力求培养出专业素质强的综合人才,从而保证人才输出。对于已经从事中医药健康养老的工作人员,可按服务层次制定继续教育计划,加大相关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沟通技巧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对于养老机构管理人才要加强综合性培训。培训范围不仅涉及护理知识还需要了解规范的医疗行为。此外,还需着重选拔一批有潜力的中医师,向他们提供更多前往高水平中医院、名老中医工作室进修学习的机会,使其掌握老年人多病共存和疑难杂症的诊疗技术,成为中医药健康养老的中坚力量。挖掘中医药信息资源,提高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质量。政府部门引导打造以养老+护理+医疗为核心的共享化、协同性的服务信息平台,充分挖掘中医药的优势,整合中医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中医药健康养老机构、社区等利益相关主体的优质资源,制定行之有效的服务策略,不断丰富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

    (二)未病先防:硬件设施软性理念双加强

    中医药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积极探索人体衰老机理,通过调和阴阳、调畅情志、食疗养生、运动养生等全方位的综合调治,做到“未老先防”“未老先养”,以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因此,应广泛加强各级中医医院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普遍建立治未病专科,开展区域内治未病服务,并示范指导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要设立老年病科,逐步增加老年病床位,开设老年病诊室,支持有条件的中医院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为 65 岁以上老年人建立中医药健康档案,建立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开展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此外,对于养老和医疗机构的融合发展,应分层次进行,二三级医院主要承担老年病研究,综合养老院和社区卫生院进行医养结合。对于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需要制定合作模式,根据需求提供医疗和照料服务。同时,应探索长期照护险和医保报销政策的改进,关注慢性病和康复期患者的需求。

    (三)痊愈复健:机构建设服务模式双创新

    加强中医药老年康复机构建设。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各县市区将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纳入区域服务业发展和医养结合总体规划中。全面落实支持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社会办医、中医药发展等各项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康复疗养及养老机构。凡是符合社会办医、民间资本举办养老机构等规定的,均可依法开办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机构,包括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养老院、疗养院等,开展中医药特色康复与养老相结合服务,促进中医技术与康复医学融合。

    打造新型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将老年人康复工作与社区服务、区域医疗和基础公共设施规划相结合,打造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社会力量为补充的社区系统康复服务模式。鼓励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康复治疗室,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或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社会组织提供中医药康复护理、中医辅具用法指导、租赁服务等中医药社区康复服务。同时,鼓励中医药康复专科医生定期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中医药康复医疗和护理训练指导,改善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弱的局面。还可通过建立志愿服务活动激励机制,鼓励高校康复专业师生组建“康复志愿队”,为社区老人提供专业康复服务。

    (四)宣学并举:线上传播线下宣传双营造

    加大中医药科普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中医药健康养老发展的浓厚氛围。要以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为抓手,拓宽中医药健康养老知识传播渠道,采用微信、微博、抖音、交通工具上的电子显示屏、公共场所宣传栏等载体,宣传中医药核心理念、中医药适宜技术及中医药健康养老相关政策;在学校、企事业单位、工厂、住宅小区等场所进行线下宣传时,增加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示范、中医药健康产品展示与试用等环节。政府推动医院、社区宣传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通过在医院悬挂中医特色对联,走廊、诊室内外设置中医药知识和方法宣传栏,张贴宣传图片、知名中医画像和简介等方式,营造中医药文化的浓厚氛围。


    感谢“策论中国”参赛团队:西北大学《“传统中医“遇见”现代养老,为老年健康生活再“加码”——基于Kano 模型的西安市中医药健康 养老服务需求研究》团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