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夜校出圈:构建全民学习型社会的路径探索

    “夜校”这个略带时代感的名词已经在当下被赋予新的意义,夜校课程以趣味性、互动性、高性价比等特点激发了年轻人的学习热情,多地政府、社区举办的夜校课程常常供不应求,下班上课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一种新潮流。在浙江,各地青年夜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杭州日报》报道,近期西湖区“三新”学堂、拱墅区“享学夜校”、“新健康”青年夜校等夜校陆续开课,开设的各类艺术、养生、技能类课程吸引众多年轻人踊跃参与,青年文化修养提升的“供需矛盾”正在得到解决。

夜校转型受追捧

    我国正推进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部在2023年印发了《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提出中国将“调动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打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各环节,完善政府统筹、教育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作为一种社会教育形式,夜校始终承担着提升教育水平、提高文化素质的社会职责。在传统的夜校里,青年人以获得职业技能和学历为目标而学习,随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民众化,传统夜校课程已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

    在物质需得到满足求的同时,青年人的学习需求也在向精神需求拓展。目前的夜校多以各地文化馆、工会组织、街道文化中心等组织主办,以兴趣类培训为主,由于课程大多设置在工作日的夜晚,具备以公益、优质的特点,备受青年人的追捧。以杭州为例,除了传统的绘画、书法、唱歌等,还拓展了化妆、摄影、咖啡鉴赏、传统戏剧、演员表演等各类丰富有趣的课程。线下课给志趣相投的年轻人提供了社交空间,公益性质极大降低了学习门槛,同时政府机构背书提高了青年人的信任感,报名系统显示,课程供不应求。

    青年人对于学习有更多自主性和内驱力。不论是为了满足对某个领域的好奇,还是为了增加对世界的认知和探索,在夜校上课都已经成为年轻人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之外一种自我疗愈的方式。尤其在青年人普遍寻找意义感的当下,能够发掘和培养一个兴趣或者多学习一项技能,对其充实生活、扩宽视野有着重要的意义。

    夜校的与时俱进,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青年人文化教育的空白,作为一个公共文化空间平台,让更多人群就近享受、积极参与高品质文化活动,丰富精神世界。夜校热的背后折射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正在不断向高质量发展。

夜校发展助推学习型社会建设

    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树立全民终身学习的意识、扩大全民终身学习的机会。针对社会对待继续求学、终身教育的观念转变、需求增加,当前夜校供给不足,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招生数量规模较小等问题成为夜校发展的短板。如何完善夜校生态,助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政府部门牵头多方协同,完善夜校供给体制。通过前期需求调研等方式了解年轻人的学习需求,同时引导优质传统文化传承。在课程上针对性进行课程设计和师资招募,发挥高等学府、社会团体、培训机构在跨领域资源整合与人员组织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非遗传承人、退休教师、行业专家等优质师资参与教学,同时鼓励有兴趣的青年人参与教学,构建师资库,形成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机制,让优质公共文化资源下沉惠及更多人。在场地上整合社会资源,开放高校、社区等众多公共服务平台场地,打通产业园区、创新空间等社会优质场所,给青年人提供便利、优质的参与空间。

    2、探索多元运营模式,保持夜校持续性。公众对夜校的信任离不开公共机构的背书和高性价比的体验,政府做好引导和服务,除政府文化领域经费投入外,还可探索同民间培训机构公益合作、拼课成团再开课等多种形式保障学员人数。鼓励多样化的供应商和服务商参与服务,在税收、评优等方面给与政策倾斜和扶植。鼓励夜校自身通过课程开发输出提升价值,实现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平衡。

    3、加强宣传,提升公众认知度。探索多样化宣传模式普及终生学习理念,运用新型社交平台、短视频等多种方式推广课程,社区运用网格化管理下沉宣传到位,课程开设从城市向县域农村普及,同时运用便捷数字化手段参与学生管理与互动,激发青年人主动学习兴趣、发展活力和分享意愿,让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群众,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自信、文明水平、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