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类高考查分短视频被广泛推送,“高考屏蔽生”成了热搜, 颇有一种“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壮志豪情。本期微评就来讲讲高考热搜隐藏的底层逻辑。
01 高考凭啥成为每年热点?
每年一到六月考试季,高考必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高考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稳坐六月热搜榜?
高考是重要的选拔性考试,也是相对公平的考试。以前,高考作为层级划分第一步,在相对固化的阶层中,寒门学子通过高考这条相对公平的路,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跨越。比如每年都有类似张桂梅老师这样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耕耘者,帮助贫苦学生接受教育,圆山区孩子大学梦。也有一些自立自强,通过高考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的贫苦学子,高考给了他们希望的曙光。
现在,虽然参加高考机会均等,但是教育鸿沟显而易见。农村地区教育投入、教育理念与城市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孩子在获取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学习设施等方面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城里孩子考高分概率远高于农村孩子。
民众对高考的重视度,也从侧面反映出教育体制有待多元化,并非只有高考成功才能适应社会。实际上,从名牌招生数量和录取比例来看,有机会入读的始终是少数。反过来说,如果优秀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也不低,那就读相关职校的学生也是该领域的佼佼者。
02 自媒体精心打造热点
高考开始前,离考场近的施工点需要在考试期间停止施工,以免对考试产生干扰;警车助阵护考,维护秩序,及时处理考试期间特殊情况,比如交警帮忙拿取遗忘的准考证;学校老师、考生家长为高考生加油鼓气;以及考完一门后,围在考点外等待采访的记者们……
以上种种社会现象表明,媒体在高考前就做足了准备,抛出一个集聚社会关注的话题,并为后续查分、高分学生做好铺垫。经过数十天酝酿,高考放榜日来了,原本为了避免炒作高考状元,不少省份对全省前50名的考生成绩进行屏蔽,这一举措反而给自媒体提供了新概念,紧接着“高考屏蔽生”短视频充斥网络,甚至还引发出专业机构高价志愿填报咨询服务。自媒体营销、吹捧,将优等生拉入大众视野,整个舆论场充斥着“慕强”气息。
中国人对学历和教育背景有执著追求,2024年高考前关注度极高的“数学天才少女”事件,舆论表达出不可思议,甚至发出质疑,随后由此引发中职生可否被高校破格录取等话题。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已有超过一半的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专科)和本科继续学习,高职毕业生每年也有接近1/5的学生实现升学深造。也就是说中考虽为人生第一分水岭,但就读职校依然可以追寻梦想,拼搏奋进。
除了塑造学生个人榜样,学校榜样,省份榜样也在媒体对比排名计划中,比如2024年浙江各中学高考TOP100榜单,根据排名信息,排在前三位的县市杭州、宁波、温州的考生数量占据7成,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经济越发达,教育资源越丰厚,学生成绩越好。再比如高考成绩横向对比表,将各省高分考生放到浙江排名,引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辟谣,今年浙江语数外虽然采用了全国卷,但分值结构和选考赋分办法都不一样。此外,中学生源、教育理念和机制、学生学习理念都有所不同,生搬硬套进行对比,显然欠缺科学性。
榜样需要被建立,但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运用榜样力量,赋能公共政策制定和完善,普惠更多学生群体。高考高分不能代表全部,评估维度需多元化,毕竟以后走向社会的大多数是普通学生,他们的学习情况、就业情况才是未来新热点,自媒体打造热点既是当下民众情绪的表达,也会引起社会共鸣,因此,科学合理引导很关键。
03 高考不是衡量价值唯一标准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事业,高考尖子生值得掌声和喝彩,普通学生也各有优势。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特长,需要从政府政策举措、学校教育机制、社会和企业等多层面共同发力。
首先,2022年新修订实施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进一步完善了职业教育内涵,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通过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等“实招”来转变社会观念。近年来,多地相继出台新政,提到高级技师、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技人才与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享有同等优惠条件,并通过降低落户门槛、提供购房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比如杭州快递员获得职业技能竞赛冠军落户杭州,并获得百万购房补贴。
其次,学校应进一步完善招生机制,运用媒体加强多途径招生宣传,毕竟,除了正常高考招生,高校还可以通过高考特长生、强基计划、综合评价招生、三大专项计划等形式招生。另外,协同职教高考与现行高考,实现职普融通,进一步发挥考试招生制度指挥棒作用,让禀赋各异的学生在通往不同层次教育过程中多样成才。
最后,社会应营造友好氛围,理性看待高考成绩,媒体客观报道,不以高考成败论英雄,企业按实际需求招人,弱化“唯学历论”,教育背景固然重要,但除了学历,实践能力也不容小觑。简单地说,鼓励并支持热爱学习、会学习的学生在学业上有更高造诣,同时也为喜欢实践和钻研技术的学生提供更多平台和渠道。
总之,高考不应成为少数人的狂欢,而要考虑更多人的未来。媒体报道应助力公共政策和社会资源匹配各阶层学生,完善教育发展体制机制,促进资源要素充分流动,形成学生多元化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