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科技创新的全过程中,科技成果转化是“最后一公里”,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阶段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过程,才能真正改进技术,增加新产品,提升企业效益。近期浙江省科技成果拍卖首次通过淘宝进行网上拍卖,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机构多项科技成果参与拍卖,首期成交7项成果,交易额达330万元,通过在线拍卖的方式,浙江在全国率先探索构建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迫在眉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部署。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国的科技研发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大型国企和少数民企,整体上企业的研发能力相对较弱。科技成果要走出实验室,企业需要增加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科技转化成为重要环节。在当前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加快推动科技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才能真正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增加我国科技竞争力。
然而,由于科技成果转化主体不明确、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不充分,导致我国科技成果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不匹配,转化效果不理想,尤其是高校科研院所的转化率低。《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其中企业为48.1%,高校仅为3.9%。高校院所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但产出的科技成果大多处于论文或实验室验证阶段,远未到能直接应用于产业的成熟阶段,同时企业和高校的沟通成本高、科研缺乏产业需求的牵引、转化流程复杂等问题都成为制约因素。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23年以来,浙江出台了《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3—2027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意见》等关键文件,为企业作为科创主体进行技术升级打开通道,完善科技成果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也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容错纠错机制。
例如浙江省打造了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和“浙江拍”科技成果转化品牌,形成一站式技术交易市场;完善成果转化保险产品体系,探索建立“政府补一点、保险赔一点、企业出一点”的风险补偿机制;打造“供需荟”产学研协作平台等等,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成果转化质量和效益。
加快构筑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调查,当前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具体方式,多为委托高校或科研单位提供技术咨询或技术服务、和企业共同研究进行技术攻关。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关键技术或核心零部件攻关问题。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过程,为激发创新活力,这几个方面还需要注意。
1、多举措保障各方利益,营造良好转移转化氛围。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在已有风险补偿机制上,对积极采用成果并取得成效的企业,给予一定补贴,树立标杆典型案例,减少企业对于创新变革的顾虑。鼓励科研人员深入企业调研进行科技研发,对科技成果被无偿采用的专家在职称评定、评优等方面倾斜,对愿意自主产业化的科研人员破除体制机制的限制,完善权益分配。对于相关国资引导基金构建尽职免责和考核机制,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民间金融资本参与。2、持续打通企业、高校的沟通渠道,提升转化效率。针对中小企业加大技术市场推广力度,利用线下专题对接会、线上平台精准推送等方式,简化技术专利查阅和对接流程,让企业更便捷了解技术应用及预期效益,增进对接效率。针对高校科研研所等技术供给方,鼓励成立成果转化中心进行转化服务,定期进行政策宣贯,开辟创业绿色通道,让更多科研人员解成果转化相关政策,鼓励高校成果自主产业化应用。3加快培育科技转移中介机构及技术经纪人,强化平台和人才支撑。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涉及技术评价、市场、金融、法律等多方面知识的情况,政府组织技术经济人培训,构建评审体系,考核落到实处,通过完善收益制度保障增加技术经纪人的职业吸引力,以专职、兼职、顾问等多种劳务模式建立人才队伍。对相关中介机构根据转化情况给与补贴,对中介机构、专业技术经纪人进行定期核查,建立准入和清退规则,完善管理机制。通过专业机构协助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推广,促进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应用,推动学校优秀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