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禁限摩政策可以放宽吗?

    近日,某高校教授呼吁解除部分城市的禁限摩政策,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由此引发热议。事实上,建议“解除禁限摩”的声音过去几年时有出现。例如,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建议,试点开放“禁限摩”,科学对待城市摩托车行驶,拉动摩托车产业转型升级。原全国政协委员、知名摩托车企业宗申集团董事长左宗申曾多年坚持在两会上提议放开禁限摩。2022 年,在杭州市十二届政协一次会议上某政协委员也曾提交了《关于适度放开摩托车“管制”的提案》,引发了社会与有关部门的关注。可见,“禁限摩政策”是否能够放宽成为社会各界近年来广泛关注的议题。

    我国对摩托车的“禁限”政策最早出现在北京。1985 年,出于对摩托车造成的环境污染、噪声大等问题的考虑,北京出台摩托车“禁限”政策。至2023 年,全国约有200 个城市跟进,实施不同程度的“禁限摩”政策,其中几乎涵盖了所有中大型城市。以杭州为例,杭州主城区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实施禁止(限制)摩托车通行的措施。2005年5月起,杭州实施禁止外地号牌各类摩托车、三轮车在主城区道路通行的措施。2017年8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杭州市区道路各类摩托车、人力三轮车禁止通行的通知,明确规定杭州市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和滨江区行政区内道路禁止各类摩托车、人力三轮车通行。2021年杭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后,杭州市上城、拱墅、西湖和滨江区行政区内道路禁止各类摩托车、人力三轮车通行。

    为何要禁限摩?从相关政策内容来看,主要是出于对交通安全、环境保护和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考虑。首先,摩托车事故率相对较高,特别是在驾驶员安全意识和技能不足的情况下,事故频发容易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要想死得快,就骑一脚踹”这一民间俗语便是早年对于摩托车出行风险的形象描绘。其次,摩托车尾气排放对空气质量有一定影响,尤其是老旧车辆。尽管现代摩托车和电动摩托车的环保性能有所提升,但在禁摩政策出台时,环保技术尚未普及。再次,摩托车的噪音污染也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此外,摩托车容易被用于违法犯罪活动,如抢劫、逃逸等,增加了社会治安管理的难度。2017 年杭州发布的禁限摩通知中提到,市政府明确将摩托车列为禁行对象,是基于如下考量:2000年以后,杭州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文明城市以及生态文明城市等多个荣誉称号,特别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定位,加之今后几年杭州将承办亚运会、世界游泳锦标赛等重要赛事,对空气质量和交通出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禁限摩政策的出台主要是出于对安全、环保和治安的综合考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反对禁摩的声音逐渐增多,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首先,摩托车兼具灵活性和经济性的特点使其成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工具。某高校教授近日指出,禁限摩人为地提高了运输成本,反而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而摩托车可以有效缓解交通压力,特别是在交通高峰期。2017年,西安市在解除摩托车限制之后,道路拥堵情况得到明显缓解。其次,摩托车的使用成本相对较低,对于低收入群体和无车家庭来说,是一种经济实惠的出行选择。任何一种交通工具都具备谋生工具的属性,无论是公交、地铁,抑或是私家车、摩托车、自行车,对于民众而言更多是为了谋生。而解除禁摩限制也可以增加出行方式的多样性,提高城市的活力和包容性,满足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此外,随着技术水平不断进步,现代摩托车的环保性能大幅提升,排放量和噪音污染显著降低。最后,摩托车行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也必须认识到,禁摩限制的放宽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在决策时,需要平衡经济发展、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公众安全等多个方面的利益,因时、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第一,要因城施策。考虑城市地形与环境特征,对于地形特殊、山区路较多的城市,摩托车作为重要交通工具,政策可考虑适当放宽。而对于本身就面临空气污染、机动车数量膨胀等难题的城市,政策过宽可能会让压力更大。第二,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方向。摩托车作为传统产业,应加快相关技术发展升级,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第三,对于放宽禁限摩政策的城市,要切实提高治理能力。首先,应加强摩托车驾驶员的培训,提高其驾驶技能和安全意识,同时加大交通安全宣传力度。其次,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定,如限速、限行等,确保摩托车的规范使用,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再次,需要规划和建设足够的摩托车停车位,设置摩托车专用车道,减少与其他车辆的冲突。此外,应广泛征求市民意见,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及时反馈管理中的问题。最后,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促进摩托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推动共享摩托车服务的普及,提升出行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