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论】研学旅行,从“游”到“优”

    研学旅行课程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之一,暑期正是研学高峰期,不少家长都希望通过研学方式让孩子们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然而研学市场存在一些乱象,部分研学旅行出现“游而不学”以及研学体验质价不符的情况,如何保障研学课程的质量呢?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近日印发《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指南(试行)》,推动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规范化、专业化发展,进一步完善研学旅行规范管理机制。《指南》指出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校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规划、有效对接,并对研学旅行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规划实施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研学旅行热度高,行业乱象需关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在当今已被大多数家长接受,比起禁锢在书本中,他们更倾向于让孩子在路上,走向社会、走向实践、走向大自然去学习。自然科普、劳动教育、人文艺术、科技知识等各类课程也颇受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携程数据显示,今年暑期国内旅游市场保持稳步增长,研学游延续去年热度,相关产品增长七成。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年中国研学游经济市场运行监测报告》显示,预计到2026年,中国研学行业整体市场规模将达2422亿元。

    在庞大的市场需求面前,研学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一些乱象,部分课程及旅行产品的体验费用高昂,部分研学旅行出现“游而不学”以及研学体验质价不符的情况扰乱了市场秩序,研学机构和学校捆绑营销的现象也时有诟病,受到家长们的质疑。专业旅行指导师应接受何种培训、具备哪些素养、如何取得资质,尚需进一步论证实践。在研学市场越发火热的当下,各种乱象对行业的发展泼了一盆冷水。

    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一直关注研学旅行的规范化和专业化。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对研学旅行进行了系统解释和明确界定。2018年浙江省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指出研学需遵循五原则:教育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普及性原则,公益性原则,安全性原则。2022年,“研学旅行指导师”已作为新职业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2023年全国开设“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的院校达到107所。目前我国研学产品越发丰富,质量正不断提升,行业人才培养速度加快,课程化开发日趋专业。

    提升研学旅行质量,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研学旅行产品与传统的旅行产品不同,其以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重点在于“研学”而非“旅行”。为了进一步提升研学质量,《指南》提出研学旅行根据学段要求组合各方面内容进行评价。小学阶段侧重考察博物致知、自我管理、沟通共处等目标是否达成;初中阶段侧重具身认知、实践解决、个性创意等目标是否达成;高中阶段侧重考察服务社会、思维物化、创新发展等目标是否达成。这些指导也给了学校和家长在制定和选择研学产品上更多的指引。为了研学旅行能够更加健康发展,真正成为助力孩子成长的课程产品,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完善监管体系,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目前研学产品种类繁多,主办机构除学校外,还有旅行社,培训机构、研学场所等各类组织,有些产品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给监管带来很大空白。教育部门、文旅部门、市场监管等部门需要联合执法,明晰责任划分,还要明确监管牵头部门,制定地方性标准,对经营者的准入机制、经营监管等出台相应的规范条例。

    2、加强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学校和老师的专业化程度。研学市场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推动。各学校根据当地研学资源和能力,在实际研学中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统筹考虑,因地制宜制订课程整合计划,引进和培养研学导师负责相关研学活动,提升师资专业化水平,对合作的校外研学机构设立评价淘汰机制,不断提升研学机构的服务水平。

    3、注重公平性和公益性,树立正确的研学观。各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差异,研学条件不一,可通过设立研学专项发展基金或专项拨款等方式,加快研学基地建设,资助本地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号召各类商业性场所参与公益,给学生们提供普惠的教育空间。针对校外机构组织研学,学校也需要让家长和孩子正确认识研学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多方合力共同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