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策】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广东经验做法及对我省的启示和对策

    集成电路产业作为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已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也是拉动电子工业迈向数字时代的强大引擎。

    近年来,为规范并促进集成电路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出台了《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关于做好2024年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集成电路企业或项目、软件企业清单制定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等多项重量级政策文件。

    集成电路产业已成为我省数字经济创新提升“一号发展工程”的关键基石。《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十四五”期末,我省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生态不断优化,产业基础显著增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随着5G、AI等技术应用不断推进,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集成电路产品产量同比增长28.9%,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25.6%。浙江省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链销售收入达到2390.4亿元,同比增长16.91%。

    人才培养是集成电路产业崛起的关键支撑,浙江省高校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存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欠合理,人才培养基数不足;高校培养模式产教脱节,学生产业实践能力和工程经验匮乏的问题。对此,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赵佳帆等在深入研究广东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大我省高校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力度的相关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一)强化学科建设,完善教学体系

    一是加强高校集成电路学科建设,支持已设的集成电路专业做大做强。支持浙江大学开设“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本科专业,已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应适当扩大招生规模,提高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数。支持杭电、温大等省属高校重点建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争取获批该学科硕、博士点,加大集成电路专业的推免硕士研究生比例,探索集成电路人才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

    二是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推动教学改革。结合集成电路领域技术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持续动态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支持高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编写集成电路领域精品教材。完善有利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并加强集成电路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到企业实训实践比率,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和学分占比,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加强协同创新,促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

    一是建设产教融合的师资队伍。实施“双导师”机制,鼓励高校教师与集成电路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在解决企业复杂技术问题的同时不断提高经验与能力。同时,高校可聘请集成电路相关企业科研人员作为外聘教师或企业导师,采取作报告、开讲座、公开授课和联合培养学生等方式,为学生拓展应用性知识内容,指导学生解决产业技术问题。

    二是探索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相关高校要积极与集成电路制造和设计领域的本土骨干企业如士兰微、华澜微等开展联合办学,在专业课程设计、项目研发、实习实训、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真正提高集成电路企业参与办学程度。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和丰富资源,弥补高校生产场景实验室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满足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和教师实践教学需求,为企业输送即用型产业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