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策】以夜间经济创新消费场景

    夜间经济具有门槛低、效益好、便于推广的特点,成为了创造消费场景、降低失业率与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经济形态,也成为了助力城市提升经济开放度、便利度和活跃度的重要引擎。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夜间经济规模突破42万亿元,共带动就业超过960万人以上,较去年同期增长16.7%。虽然我国夜间经济较为活跃,但调研发现,当前夜市经济仍存在“忽视科学规划、产品供给单一、发展状况悬殊”三大问题。

    基于此,苗青等专家提出盘活夜间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盘活夜间经济,主要在“激活、培育、扎根”三个要点:一是激活夜间经济,关键在于以谋长远的目标,做好顶层设计;二是培育夜间经济,关键在于打造差异化的市场,培育夜间经济品牌;三是扎根夜间经济,关键在于挖掘当地优势,赋能底层群众生计发展。

    (一)强化顶层设计,实现夜间科学规划

    一是盘活现有场所资源,加强“夜经济”科学规划布局。建议商务部牵头借助我国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更新契机,围绕现有商圈进行合理布局,按照“集聚集约、丰富业态、完善配套、优化功能、提升品质、突出特色”的原则,将发展夜间经济的重点街区项目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以建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消费聚集示范区,提高夜经济发展规模效应。二是提高精细化管理,完善“夜经济”配套公共服务。建议建设城市“一刻钟”便民服务圈,挖掘交通场站和园区等空间资源,投放厢式智能便利设施等移动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建议因地制宜设置夜间动态路内停车位,增开夜班公交线路、加密夜间公交班次、延长地铁夜间运营时间,以吸引人流、扩大经济效益。三是用活智能监控系统,构造“夜经济”安全环境。建议公安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建设智慧城市智能监控系统和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夜间经济客流统计、信息服务、安全监管等功能,创新提升夜间经济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守住城市“烟火气”。

    (二)拓宽发展思路,丰富夜间经济业态

    一是以本土特色为基础,力推市场产品多元。建议当地商务部门和文旅部门明晰当地环境条件与区位特点,以活化城市文化为出发点,积极挖掘地方夜生活文化传统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酒灯及歌舞文化等,扶持夜生活文化传统传承人,培养夜生活文化创意人才,吸引夜生活文化经纪人,塑造地方独特的夜生活文化品质。二是以年轻人群为主体,挖掘市场发展潜力。建议调查发现,年轻人群是夜经济的消费主力军,建议政府在引领发展夜间经济时,以年轻人社交需求、生活休闲需求为主,充分运用网络媒体推广夜间经济,讲夜间经济故事,做个性化的包装,用个性鲜明的网络红人代言,设计萌萌的卡通形象,为青春代言,掌握年轻人的“流量密码”。三是以潮流文化为支撑,培育夜经济消费品牌。建议当地加大夜间消费活动宣传推广力度,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推出城市“夜间经济消费地图”,举办夜间美食节等活动,借助网红直播、短视频等新潮流,为消费者夜间消费提供精准导购服务。

    (三)挖掘特色区域,均衡夜间经济发展

    一是找准定位,发展“廉而优”的小城夜经济。建议小县城市结合当地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状况,划定重点区域发展夜间经济,研究制定降低夜间经济集聚区用电、用水、用气等成本的措施,改造利用城市核心区域的老厂房、老仓库等设施发展夜间经济业态。注重与大城市相关企业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引进大城市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基于当地特色的优质夜间经济。二是因地制宜,发展“小而精”的乡村夜经济。建议整合休闲农业精品线路与美丽乡村风景线,立足特色小镇、历史文化村落、景区村庄、农家乐集聚村等载体,推出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培育一批“乡味浓、夜景美、美味足、品牌靓、功能全”的“夜游精品村”。鼓励有条件的城市社区、企业、机构等对口联动乡村开展“相互点亮”行动,城乡互动开展音乐节、帐篷节、露营节、民俗节、体育赛事等乡村文体旅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