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策】深化和创新法检司监督和服务职能:江北区综合执法“3+N”体系的剖析及借鉴

    在“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推进过程中,行政执法监督如何有效协同、行政争议如何实质性化解等问题依然突出。宁波市江北区通过构建“3+N”多元共治体系,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路径,并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23年三季度,江北区行政执法案件量同比增长167.06%,而行政争议发案量同比下降42.9%,行政复议零纠错、行政诉讼零败诉。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蔡宁教授课题组对宁波江北区综合执法“3+N”多元共治体系进行了深入调研,认为其实践经验对全省深化“大综合一体化”改革具有重要借鉴启示。


    江北区综合执法“3+N”多元共治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江北区综合执法“3+N”多元共治体系是由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司法局及“1+8”执法队伍、赋权街镇共19家单位共同组成的综合行政执法多元共治共同体。为保障“3+N”多元共治体系高效运行,江北区打造了“一个目标”“三大职能”“四项机制”和“五重保障”的“1345”运作模式。

    “一个目标”是对行政执法全过程联动监督,打造规范化的行政执法体系,健全行政争议多元预防化解机制,提升基层综合治理能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三大职能”是规范行政执法、化解行政争议、保驾行政执法的重大举措。

    “四项机制”是联席会议机制、联调会商机制、联动监督机制、联名通报机制。

    “五重保障”是制度保障、空间保障、组织保障、信息保障、宣传保障。

    江北区综合执法“3+N”多元共治体系的本质剖析

    综合执法“3+N”多元共治体系是江北区在行政执法监督领域的改革创新,需要进一步剖析其实践本质,以更好地理解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1.实现行政执法监督从分散到合力的重要转变

    在江北“3+N”多元共治体系中,通过进一步明晰法检司在行政执法监督中的职责和权利,确保监督的精准和高效,减少重叠和冲突。在“3+N”多元共治体系下,法检司不再是孤立的监督单元,而是形成有机的共同体,实现了行政执法监督从分散到合力的转变,进而实现更高的监督效率、更强的监督威慑力,确保行政执法的规范性和合法性。

    2.实现行政执法监督从事后到事中事前重要转变

    江北“3+N”多元共治体系将行政执法监督从事后前移到事中,法检司运用联调会商机制开展事中监督,使得执法过程中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和纠正。同时建立对执法活动“全流程”“大周期”监督,将监督拓展至事前预防,对易发领域、易错程序、易违事项制定专项执法规范指引,预防行政执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纠纷和风险。

    3.实现行政执法保障从区县到乡镇街的重要转变

    改革前,基层镇街的执法能力因人员素质和资源不足等问题而显得相对薄弱。在江北“3+N”多元共治体系中,法检司为镇街基层执法人员提供指导和执法规范指引等工具,使得赋权街镇的行政执法能力得到强有力的保障,确保了基层执行执法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提高了基层行政执法的公信力。


    江北区综合执法“3+N”多元共治体系对全省的借鉴意义

    通过对江北区综合执法“3+N”多元共治体系的本质剖析,我们认为对全省具有以下借鉴意义:

    1.坚守“依法行政”理念,充分发挥法检司专业力量,守牢行政执法底线。进一步发挥法检司的专业力量,在加强对行政执法监督的同时,为执法人员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培训,运用教科书式执法,确保执法人员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实现行政执法行为的规范化和法治化,始终坚守行政执法的底线,防止权力的滥用,提高公众对行政执法机构的信任,从而构建一个规范化和法治化行政执法环境。

    2.遵循“整体政府”理念,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协作,重塑行政执法模式。在“整体政府”理念指引下,法检司部门在行政执法监督过程中要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合力监督。法检司与行政执法部门以及赋权乡镇(街道)一起构建的多元共治体系,有利于资源、信息和专业知识的共享,形成统一而协调的执法体系,共同解决执法遇到的复杂问题,从而提高行政执法效率,确保执法过程的一致性和公正性。

    3.运用“前馈控制”理念,实行事前有效预防和控制,降低行政执法成本。突破原有行政执法事后监督范畴,打通执法全流程监督,运用“前馈控制”管理理念,针对行政执法中的普遍性问题和疑难复杂难题,通过分析查找管理与执法中存在的共性和漏洞,开展事前预防和控制,防止问题的发生,大大降低行政执法的机会成本。

    4.贯彻“增值化服务”理念,提升行政执法的质量效能,确保产业持续发展。坚持把“增值化”理念贯穿行政执法全过程、全链条,发挥执法的服务、引导、规范、治理的价值功能和倍数效应,更好地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障企业合法权益,提升行政执法的质量效能,确保企业满意,为产业的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行政执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