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策】关于我省进一步恢复和扩大消费的建议

    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新冠疫情后,在“政策+活动”双轮驱动下,我省消费市场逐步复苏、整体向好,但受国内需求不足、市场预期偏弱、消费能力不足等影响,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教授提出,准确把握当前我省消费发展态势,分析我省在促消费中存在的不足,对进一步拓展消费增长新空间、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内容如下:

    一、当前我省消费市场发展态势

    (一)消费复苏趋势明显但整体增长较为缓慢                                                        20231-8月份,我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541亿元,同比增长7.2%,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但低于上海、山东、江苏各11.11.20.7个百分点,消费增长较其它经济大省较为缓慢。分月来看,消费在1-4月份增长较快,但进入二季度后开始走向疲软,6-8月份持续下滑。


    从国际经验来看,外生冲击对消费复苏具有明显的“疤痕效应”,消费恢复周期滞后于生产总值恢复周期。如美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到2010年人均GDP(不变价)便已超过07年,但人均家庭消费支出直到12年才恢复到07年的水平。同样的,97年金融危机后,韩国和我国香港地区的消费恢复周期也长达5-6年。参照国际经验,我们预估我省消费恢复到疫情前状态仍需2-3年时间。

    (二)外部市场发展对省内消费市场形成冲击

    国际国内市场发展态势对省内消费市场形成冲击。一是外贸需求收缩对省内的消费传导。我省对欧美等国的外贸依存度较高,如宁波面向欧美发达国家的订单占比达到40%-50%,由于政治性贸易壁垒短期内难以解决,欧美市场收缩对省内消费带动作用减弱。同时,受美元加息等的影响,欧美市场收缩风险也将传递到新兴国家,从而进一步对我省消费形成压力;二是出境游带动省内部分消费外流。邻近国家(地区)的商品税率较低或汇率优势,对消费者具有较高吸引力,如2023年暑假期间,日本主要消费人群主要来自国内长三角地区;三是中西部消费中心城市崛起削弱杭州的消费吸引力和辐射力。近两年郑州、合肥等邻近省份消费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削弱了杭州原有的消费辐射力和吸引力,形成消费者分流。

    (三)消费社群分化引发消费品类结构性分化

    受疫情影响,市场消费能力的分化引发消费品类结构性分化。一是消费社群分化显著。疫情对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影响较小,尤其头部消费者的购买力仍然强劲。而中间收入群体受疫情影响较大,该类群体的消费意愿和能力较疫情前显著下降。二是消费品品类结构性分化。从品类来看,生活必需品类(包括生鲜、食品、药品等)的消费相对平稳,而悦享生活类(电子产品、服装配饰、美容等)、服务类(教育培训、休闲旅游、生活服务)呈现分化,中间收入群体对电子产品、服装配饰、教育培训消费减弱。此外,受疫情影响,运动健康类(保健品、户外体育)广受追捧;而由于地产类消费的持续低迷,地产相关的家居、家电、建材消费持续低迷。

    二、我省在促消费中存在的不足

    (一)促消费政策的效能有待提升

    一方面,政策缺乏系统性,将“促消费”简单等同于“促销”。促消费不仅涉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还涉及金融、社会保障等领域,而已有促消费以派发消费券、开展消费节活动等短期刺激为主,模式较为单一;另一方面,缺乏差异化、特色化的促消费举措,政策精准性不足。缺乏对消费市场发展态势的精准把握,没有根据不同消费群体需要、不同消费品类发展特征而制定相应的政策,同质化严重。

  

    (二)消费供给侧改善仍需深入

    一是匹配市场需要的有效供给不足。市场主体对消费者偏好的把握不够、创新能力不足,匹配市场需要的创新型、品质型消费供给不足,供需存在结构性失衡;二是消费端信息不对称有待改善。部分市场主体对产品的宣传力度不足,消费者对产品的知晓度不高;中老年人对新媒体的接受度不高,对市场消费热点的了解不充分;三是对新消费的培育和支持不够。受政策引导,市场上创投资金偏好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科创领域,对数字消费业态、新零售业态、新商业模式等的投资积极性不高,新消费市场发育不完善。

    (三)消费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亟需完善

    一方面,“硬件”层面的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升。在物流层面,覆盖乡镇尤其是偏远地区乡镇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不完善,农产品的预处理和保管能力有待加强;同时,农产品加工中心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展,目前我省多地的农产品通过统一收集在杭州集中加工,而由于杭州的加工中心能力有限,很多高品质的农产品不能及时有效转化为商品;另一方面,“软件”层面的消费信用体系、质量标准等制度建设有待完善。资本无序扩张,市场上价格战频发,挤压重品质商家、产品的生存空间,商品整体品质难以提升,打击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

    三、关于进一步促进和扩大消费的建议

    (一)强化政策顶层设计,提振市场信心

    政策作为正向引导和激发市场信心的手段,对提振居民消费预期和信心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强化促进消费政策集成,提升促消费工作的系统性、协同性。组建由商务部门牵头,财政、发改、金融、文旅、住建、社保等相关部门组成促消费工作专班,多领域入手、多要素保障,建立长短期相结合的促消费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全方位提振市场信心;二是针对不同的消费社群、行业、品类,建立差异化促消费举措。在消费社群上,针对高收入群体可建立投资型消费促进政策,针对普通收入群体加强保障型消费供应;在消费品类上,可加大对健康保健、户外体育、文娱等消费热点的刺激;三是强化对政策执行绩效考核,提升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推进消费供给侧改善,加强供需匹配

    一是丰富消费品类供给,提升消费吸引力。把握消费领域结构性机会,设计、引入、培育更多的热点类消费,提升消费吸引力;二是强化新消费业态、场景打造,拓展消费新空间。构建商旅文康娱学创相融合的新消费业态和模式,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消费新场景,激活消费增长动力;三是搭建宣传平台,促进供需对接。积极利用社区、热点类电视节目等渠道,搭建产品宣传平台,促进供需对接,降低消费端信息不对称。四是引导创投资金加大对新消费领域的融资支持。

    (三)完善消费服务支撑体系,优化消费环境

    一是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向基层全覆盖。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偏远农村地区下沉,建立与“产地直销”模式相适应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实现冷链配送从乡镇到县域、县际、城际、城市的畅通;二是优化农产品加工中心区域布局。根据我省地方特色农产品产业分布,优化农产品加工中心区域布局,推动农产品加工中心向农产品产业中心集聚,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加工、销售和消费的无缝衔接;三是推进消费服务制度体系建设。推进消费信用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多元化消费的维权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为消费者营造更加优质和安全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