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赏花经济”能否跳出花期限制?

    春天,万物复苏,百花齐放。春日繁花背后,经济与文化价值并存。本期微评就来讲讲春日“颜值”如何转化为产业“价值”,“赏花经济”可否跳出花期限制,蓬勃发展。

    一、赏花带动消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旅游需求多样化,“赏花经济”逐渐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搜索量增长速度快。去哪儿平台数据显示,近期,“赏花”相关搜索量比2024年同期增长2.2倍;今春“追花游”依旧火爆,美团数据显示,3月份以来,美团上“赏花踏青”搜索量周环比增长超167%,“低空赏花”搜索量同比激增645%。搜索是行动的开始,游客通过对比“赏花”城市特色,做出游玩选择。

    二是赏花主题的旅游产品预订热度提升。与“赏花”有关的旅游城市热度渐显,飞猪数据显示,3月份以来,国内踏青赏花游热度环比大增超5倍。杭州、上海、南京、北京、武汉、苏州等城市热度最高。不过,时花大同小异,怎么能够为千篇一律的赏花之旅增添亮点,是各城市需要考虑的方向。

    三是赏花促进古装租赁、化妆摄影等项目消费。花海拍照、花田旅拍等流量上涨。比如杭州太子湾公园提供“亲花平台”专属拍照区,优化游客体验,并吸引游客付费使用专业拍摄服务。部分民宿推出“摄影师陪同套餐”,满足游客个性化拍摄需求。

    四是鲜花销量同比大幅上涨。抖音数据显示,“38好物节”期间,鲜花园艺品类整体成交额同比增长51%,其中,鲜花同城速递成交额同比增长102%。大促期间,山东潍坊、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花卉绿植产业成交额同比增长125%、117%和85%。也就是说,人们对鲜花的喜爱不仅停留在外出欣赏层面,也希望将鲜花带回家。

    二、赏花赋能产业

    赏花经济分为“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主要以花卉观赏为主,结合旅游、文化、农业等领域,形成产业链。“请进来”是指鲜花销售,实体店售卖、花卉直播、鲜花外卖等业态相互促进,据报道,2022年全国花卉零售市场总规模达1986.8亿元,鲜花电商零售市场规模占总规模的54.6%。

    2025年,“赏花+”激活花样经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赏花+非遗”“赏花+潮流运动”“赏花+农产品”,带动骑行、露营、非遗、旅拍、直升机观光等产业的发展,传播中华文化,助推“文旅商体展农”深度融合。

    花朝节助力多产业发展,比如围绕梅花节、油菜花节、樱花节等不同花卉主题,开展花卉摄影大赛、汉服节、研学等一系列活动,展售花卉文创,既能吸引游客,带动交通、餐饮、住宿、零售等旅游业发展,也丰富了游客的休闲体验,科普鲜花知识。

    各地发挥地方特色优势,延长游客平均停留时间。比如杭州发布“花语杭州”10大赏花旅游线路,涵盖西湖、西溪等著名赏花点,同时融入文化街区、古镇古村、城市公园等新兴热门点。江西婺源将油菜花与徽派建筑结合,打造“梯田花海+古村慢生活”复合体验。成都龙泉驿推出七大主题板块、超千万元消费券,将“赏花经济”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能。

    “赏花经济”不仅限于观赏,还通过产业链延伸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农业领域,花卉种植带动了种苗、肥料等产业发展。据统计,2024年云南鲜切花产量达206亿枝,位居世界第一。数据显示,云南花卉产业直接从业人员达38万人,间接就业人员超过100万人。花卉深加工也成为新的增长点,比如鲜花被加工成花饼、花茶、花酒、花精油等产品,提升附加值。

    三、跳出花期求发展

    赏花经济面临花期短暂、同质化竞争等问题。依赖单一花期和粗放式运营模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跳出花期限制需要多层面共同发力。

    首先是政策扶持。政府需出台涵盖设施建设、新品种研发、市场拓展等多方面的扶持性政策,通过直接补贴、保险补贴等方式补贴花农;对鲜花上下游产业链从业者给与税费优惠,支持创新;发放赏花专项消费券惠及游客。

    其次,科技创新与便捷交通为赏花经济注入新动力。通过温室种植、花期调控等技术,延长赏花周期,突破季节限制,形成“四时风光各不同”的发展模式。高铁缩短游客出行时间,“观景车厢”将旅途变为赏花体验的一部分。再次,市场需提供个性化和高端化的赏花产品供给,满足消费者对品质和体验的新需求。

    最后,积极发展花卉经济,推进花卉业高质量发展。《全国花卉业发展规划(2022—2035年)》提出,到2035年力争花卉年销售额超过7000亿元的目标。创新消费、高品质消费和即时消费是鲜花的消费趋势,将推动整个鲜花行业转型升级。比如继续推广节假日花卉,在春节、妇女节、母亲节、毕业季等时节,带动鲜花销量。

    赏花经济离不开繁花,通过产业链延伸、文旅融合、科技赋能,逐步跳出花期限制,打造四季繁花的经济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