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成立时间10年内,估值超过10亿美金还未上市的公司称为“独角兽”,这类企业具备独有核心技术、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市场潜力,作为重要的创新主体,他们通过技术突破,优化生成要素配置,加速催生新质生产力。近期万物生长大会组委会发布发布《浙江省独角兽企业系列榜单》,众多独角兽企业及极具成长潜力的潜在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成为推动浙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
我国独角兽企业蓬勃发展
独角兽企业,以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巨大的成长潜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与创新生态的重要指标。全球独角兽企业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欧洲等地区。我国的“独角兽”企业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科技创新整体实力的稳步提升和创新体系的日益完备。《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5年)》显示,当前中国共有独角兽企业409家,总估值约为15068亿美元。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占全球独角兽企业的近30%,仅次于美国,分布覆盖57个城市,“北上深杭广”数量集聚超六成,估值总额占全国七成以上。北京连续多年成为中国“独角兽第一城”,北京有深厚的科教人才优势,凭借良好的生态基础,搭建起独角兽梯度培育体系,其他城市的创新生态培育也在向北京靠齐。
创新包容的氛围是催生独角兽企业的重要因素,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消息,将建立全国统一、部省联动的独角兽企业培育体系,推动支持我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浙江是中国经济发展强省,各地市都在积极培育科创主体,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具有潜力的优秀企业。根据《浙江省独角兽企业榜单》浙江共有55家独角兽企业,分布在杭州市、嘉兴市、金华市、宁波市、衢州市、绍兴市、台州市、温州市。杭州在2025年以“六小龙”出圈引起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其背后是关注长期主义的国有资本、对产业生态的培育政策、“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政府服务态度。从浙江全省来看,独角兽从以往只存在于省会杭州向省内其他城市拓展,体现了浙江省各地市对创新企业的重视,各城市不断完善创新生态建设加强对独角兽企业的培育,多极化的发展态势,既有助于优化浙江省内的产业结构,也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完善创新生态建设加强独角兽企业培育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以指数级速度重塑生产、生活和协作方式,中国科技创新企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也为城市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但目前中国独角兽企业较为集中,近两年发展速度减弱,获得融资的难度提升,大部分前沿科技领域的商业化步伐仍相对落后。新发展格局下,持续挖掘并培育一批极具创新潜力的独角兽企业,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1.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国内仅有北京、上海、广东等省份开展专项培育工作,这几个地区也是国内独角兽高度集聚地。其他有些区县制定发布过独角兽企业培育文件,总体来看重视程度不足。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经济发达省市可率先出台关于独角兽企业培育相关政策文件,建立系统化、体系化的独角兽培育机制。在行业监管、法规许可等方面针对创新领域企业放宽标准,开展先行先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
2.加强政府投资引导。当前国际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资本市场信心不足,同时我国创投市场“募投退”机制不畅,民间资金参与创投市场意愿显著下降。各地政府需要发挥政府产业创新基金的牵引撬动作用,坚持长期主义,结合当地产业发展方向和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设立支持独角兽企业发展的引导基金,投小投早,优化基金审核和评价机制,降低创新企业的申请门槛,通过政府基金带动民间投资。
3.加强技术赋能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早期技术投入较多,资金压力大,对技术平台、试验机构的需求较高。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科教人一体化,推动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放创新资源,政府推动建设大科学装置、中试中心等为创新企业在实验试验、检验检测等方面提供技术赋能。加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区域协同,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推动北上广深等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
4.推动创新场景开放。科技创新企业由于其初创性和技术创新性在早期一般缺乏市场机会,面临市场推广难题。各地政府在招引培育独角兽企业中,可以通过梳理开放城市场景,在政务服务、交通运输、智能制造、医疗康养、文化旅游等领域先行先试,放宽对企业的资质要求,把场景创新工作打造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支点,推动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等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落地,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企业培育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