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城乡社区有效治理的重要内容。然而现实中,基层干部不作为、不敢为、不能为,甚至“躺平”等问题凸显。驻村指导员制度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擘画的制度设计,在推动“八八战略”落地落实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成为了锻造新时代担当作为基层干部队伍的制度载体。课题组通过对绍兴柯桥(驻村指导员制度首个试点)20年来深化驻村指导员制度的系统考察,发现驻村指导员制度在培养锻炼干部队伍方面具有强大的制度生命力,并提出了相关启示建议。主要观点如下:
进一步摸准时代需求,突出实际需要培养基层干部。
进一步提升党性修养,突出领航铸魂培养基层干部。
进一步增强为民意识,突出初心使命培养基层干部。
进一步培养履职能力,突出专业素养培养基层干部。
进一步强化正向激励,突出实绩导向培养基层干部。
以驻村指导员制度锻造基层干部队伍的柯桥经验
绍兴柯桥区坚持把驻村指导员制度作为基层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先后8次制定综合性指导意见,推动驻村指导员制度逐步从驻村延伸到驻社、驻企领域,以党建指导员、政策宣传员、发展参谋员、建设督导员、民生服务员、治理提升员等多种角色,锻炼了一支懂基层工作、知基层冷暖、向基层学习、为基层服务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一)聚焦基层需求,创新完善干部派驻方式
一是区统镇用。区委组织部牵头,分析干部专业特长、能力优势等信息,按照镇级需求,在全区干部信息库内择优选派,并下放管理考核权限。二是精准派驻。按照政法干部驻乱村、经济干部驻穷村、党建干部驻弱村原则,“背靠背”双向选择。三是专兼协作。统筹选派机关中层以上退职的老同志、优秀年轻干部等开展专职驻村,同时机关事业在职党员干部实行“两地报到、双岗服务”兼职驻村。四是组团驻村。以镇为单位划分若干片区,整合镇级联系领导、驻村指导员、“大综合一体化”执法人员、区级包联部门下沉力量等,采取“个人+团队”,组建片区“驻村指导团队”,各团队统筹负责2至4个行政村,放大团队优势。
(二)聚焦全域覆盖,深化拓展干部派驻领域
一是实现村社全覆盖。2003年诞生以来,柯桥区累计选派驻村指导员20批次、6300余人次,走访居民120余万户次,努力实现行政村和社区派驻全覆盖,累计解决各类问题18.5万余件。二是推动驻企广覆盖。2009年创设驻企服务员制度以来,柯桥区以退职市管、区管干部为骨干,累计选派驻企服务员1.1万人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13.5万个。三是探索金融指导员。2021年以来,柯桥区又探索创设金融指导员制度,选派金融系统年轻党员精准对接农村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户金融服务,累计派出800余人次,发放各类创业贷款300余笔,共计6000余万元。
(三)聚焦规范管理,建立派驻管理制度体系
一是制定全国首个《驻村指导员工作规范》。明确驻村指导工作的时间、内容、职权、日常管理、退出机制等细则。二是建立走访制度。要求驻村指导员每年走遍村内常住户,排查并及时化解土地纠纷、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经济纠纷等,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通过走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对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和困难户要找得到门、叫得上名。三是建立“五个一”驻村制度。“一室”,设立常驻村办公室;“一簿”,每周必记《驻村日志》;“一会”,每周一次驻村工作例会;“一考”,履职情况与驻村岗位捆绑考核;“一评”,常驻村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年末民主评议驻村指导员工作。
(四)聚焦作用发挥,不断完善作用发挥机制
一是建立例会制度。村、镇、区层面定期召开民情分析会,分析趋势、研判民情、解决问题。村级层面,驻村指导员每周主持召开1次。镇级层面,镇党群副书记每月牵头召开1次。区级层面,区委组织部每季度牵头召开1次。二是构建“360”工作体系。根据驻村、驻社、驻企“3支队伍”,制定党建指导员、政策宣传员、发展参谋员、建设督导员、民生服务员、治理提升员“6大员职责清单”,实现问题发现零死角、反馈零距离、流转零推诿、解决零沉积的“0目标”。三是建立择优任用机制。制定《驻村指导员工作考核办法》,抓实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考核、评先评优、提拔晋升的重要依据。2020年以来,柯桥区镇街提拔的中层干部100%有驻村经历。
(五)聚焦能力提升,探索创新教育培训方式
突破角色冲突和时空限制,创新立体化培训方式,提升驻村指导员能力素质。一是强化实践学习。柯桥区规定专职驻村时间不少于1年,兼职驻村每周不少于2天,同时明确各镇街每周固定驻村日。通过“四必到”“五必访”引导驻村指导员实践锻炼。二是创新培训学习。区级层面,创设驻村指导员制度传承馆、“指导员来了”赛比等平台,开展驻村指导员年度集中培训。镇级层面,结合阶段性重点工作,开展月度专题培训。三是探索师傅带徒机制。开展新老驻村指导员“青蓝传承”行动,建立以业务骨干、“兴村治社名师”、乡贤等人才为主的“导师库”,开展“指导员来了”等活动,通过现场教学、工作示范、口头传教、实践指导等方式传授群众工作方法,帮助年轻指导员厚植群众情怀。
加快锻造担当作为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的建议
聚焦基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对新时代基层干部队伍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建议以深化推广驻村指导员制度为抓手,进一步树立重视、关怀、爱护基层干部的鲜明导向,着力锻造“图强争先、敢为善为”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
(一)进一步摸准时代需求,突出实际需要培养基层干部
一是摸准创新发展需求。紧盯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结合各地产业基础、发展规划、资源禀赋,开展“发展需求大摸底”活动,找准各地创新发展对基层干部队伍的需求。二是摸准改革攻坚需求。紧盯治理现代化目标,围绕体制改革、信访积案化解、群众参与治理等方面需要,开展“改革需求大摸底”活动,找准各地对干部队伍的需求。三是摸准民情企情需求。围绕整治形式主义和基层减负,开展“民情企情大摸底”活动,进一步找准企业和群众对干部队伍的需求。
(二)进一步提升党性修养,突出领航铸魂培养基层干部
一是突出德才兼备用人导向。突出“政治可靠”,强化“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导向,做到“不让老实人吃亏”,引导年轻干部在在驻村、驻社、驻企服务实践中锻炼政治品质、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二是开展年轻干部党性大讲堂。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开展年轻干部党性大讲堂,选择在基层实践中涌现出的党性锻炼成效卓著年轻干部典型,现身说法讲好政治铸魂鲜活实践。三是创新党性培养传播方式。比如把驻村、驻社、驻企年轻干部党性锻炼的生动小故事拍摄成微视频,通过新媒体广泛传播。
(三)进一步增强为民意识,突出初心使命培养基层干部
一是深化完善走访制度。深化推广驻村指导员定期走访和“民情日记”制度,深化推广干部走访“四必到”“五必访”机制,确保干部“敲得开群众家门、走得进群众心门”。二是完善民情分析制度。全面推广村、乡镇(街道)、县(市、区)层级每周、每月、每季度民情分析例会制度,邀请驻村指导员代表参加乡域层级和县域层级的民情分析例会,强化培养群众感情、群众观念和群众工作方法。三是探索建立群众服务周制度。以乡镇(街道)为基本单元,探索建立月度群众服务周制度,县(市、区)层级每季度集中开展一次服务群众活动。
(四)进一步培养履职能力,突出专业素养培养基层干部
一是开展专业化轮训。以项目化方式,谋深谋实《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实施,五年内根据专业类别将全部基层干部轮训一遍。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每年对基层干部进行轮训。二是创新培训方式。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根据需求创新教育培训方式。组织部门统筹安排,每年选拔一批基层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在实践中学习提升。定期邀请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方面专家到基层授课。三是加强案例培训。组织一批各领域优秀基层干部和党校教授,讲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典型经验,并拍摄成授课视频收录并上传各类干部学习平台。
(五)进一步强化正向激励,突出实绩导向培养基层干部
进一步突出凭实绩选才、从基层选干部的用人导向,引导年轻干部“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制造“鲶鱼效应”。一是加大基层干部选用力度。实施“选拔重用基层干部”专项行动,每年从省直部门拿出一批处级岗位、从地市各部门拿出一批科级岗位面向基层干部、企事业单位、重点领域专家择优选拔任用。二是优化挂职锻炼制度。每年选拔一批基层干部到地市和省直部门挂职锻炼,同时选拔省直部门和专家学者到基层挂职锻炼。三是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按照省级统筹、组织安排、事业需要原则,每年度按照计划开展处级干部全省交流、科级干部全市交流。特别是在地市范围内,强化纵向交流、横向交流和跨县交流。